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311.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312.
浮力调节舱是一种用于将自身负浮力的水下产品调整为弱浮力或者零浮力的装置,当水下产品与浮力调节舱分离后,浮力调节舱上浮.为了避免浮力调节舱上浮出水暴露位置目标,在浮力调节舱上设计有进水口.通过对浮力调节舱上浮进水和进水上浮的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了上浮进水和进水上浮的边界条件,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并在湖上进行了试验验...  相似文献   
313.
关联视角下的区域产业动态研究进展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晟君  金文纨  胡晓辉 《地理研究》2020,39(5):1045-1055
区域产业动态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研究主题。不同尺度的传统经济地理研究常以企业、产业和区域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关联。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增加了关于企业关联的研究,但对于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的关注仍显不足。基于关联视角,本文首先围绕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等概念探讨了关联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梳理关于产业关联、区域关联与区域产业动态的研究进展,并为未来区域产业动态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与企业关联相同,产业和区域关联也与个体间的要素流动有关。现有研究表明产业关联有助于揭示区域产业演化规律,而区域关联会通过区域间要素流动影响区域产业动态。关联视角是区域产业动态研究的新视角,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值得引起经济地理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1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认为塔西南地区断裂构造发育,从山前部位至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强度由强变弱,揭示了西昆仑造山带对塔西南地区的构造控制逐渐降低。因受厚层膏岩影响,致使研究区西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存在差异,并且主要变形层位也有所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塔西南地区存在三种主要盆山耦合类型,分别为叠瓦冲断式盆山耦合、双重构造式盆山耦合和堆垛构造式盆山耦合,分布于研究区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这种差异主要与厚层膏岩滑脱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昆仑造山带和阿尔金造山带两种不同构造应力综合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315.
基于FLUENT流体CFD软件,对带鳍舵布局的某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了阻力特性数值模拟.选择了合理入口边界条件、出口边界条件、压力与速度的耦合求解方法.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对比表明:该方法对无人水下航行器的阻力特性的预测精度较高,且对流场的显示更加详细、直观.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带鳍舵布局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外形设计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316.
登陆台风内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演变机制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外围云系里有个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经过温州东部及北部地区,引起了强降水,从而造成比热带风暴环流本身更具破坏力的强烈天气,因此研究台风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2S)的发展机制能够为预报台风灾害提供依据.文中使用中尺度静力模式WRF对台风"海棠"登陆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台风登陆过程的路径、强度变化趋势和降水分布,尤其是模拟出了台风环流内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利用模拟结果对台风环流内的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了与之相关联的湿位涡分析,从而揭示了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的湿位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流形成阶段,MPV1即对流不稳定为MCS的形成提供背景不稳定条件,由MPV2即湿等熵面的倾斜和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而引起的涡旋发展作为强迫机制:MCS形成的区域及东南区域中低层是强对流不稳定层,蕴含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倾斜上升运动把对流不稳定区具有强不稳定能量的暖湿卒气向西北中层的中性层结区输送.由于θep的减小,气旋性涡度增强,有利于形成对流,另一方面,由于湿等熵面倾斜和低空急流加强而引起的涡旋发展作为一种强迫机制激发对流不稳定能晕得到释放,从而形成对流;在对流系统的发展阶段,由于低层的对流不稳定性进一步减弱,θep一步减小,气旋性涡度进一步增强,有利于MCS的增强,中层等θe线的倾斜度比绝对动量M等值线的倾斜度大,对应有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域,满足条件对称不稳定(CSI)条件,在湿等熵面倾斜和台风低空急流作用下引起的涡旋发展强迫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使得对流得以维持和加强.通过以上的分析给出了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17.
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简要讨论了近年来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研究的主要进展,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盐构造地质建模、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平衡剖面分析和构造复原以及盐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盐构造是一类与油气聚集关系极为密切的构造类型,在波斯湾、北海、墨西哥湾、北欧和非洲大陆边缘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大量分布。中国在塔里木、渤海湾、江汉、四川等盆地广泛发育多期盐岩层和多种类型的盐构造,但国内盐构造研究相对较少,对盐及其相关构造的变形组合样式、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可视化、盐构造形成机理和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对于塔里木、渤海湾盆地以及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来说,区域性盐岩盖层的存在和分布将是油气藏得以保存的关键。深入探讨盐构造特征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和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18.
针对目前计算机信息泄漏防护设备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白化型信息隐藏防护设备,通过增加防护信号去白化泄漏信号,达到干扰和隐藏泄漏信息的目的.频域分析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有效隐藏了计算机的泄漏信息,并且相对于现有的泄漏信息防护设备,泄漏信息和原始信息的相关性显著下降,为计算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更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319.
金文正 《地质学报》2011,85(10):1672-1680
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陆相碎屑岩油气田的统计分析,认为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气田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构造圈闭主要类型为背冲断块圈闭,岩性圈闭主要为泥灰岩中的多层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田的圈闭分布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3个构造带,即背冲断块构造圈闭带、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带...  相似文献   
320.
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载金炭样品中的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克臣 《吉林地质》2011,30(3):91-93
建立了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载金炭样品中砷的分析方法。采用硝酸溶样,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载金炭样品中的砷。该方法具有准确度高、流程短、精密度好、速度快等优点。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与全谱直读ICP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