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王哲  金振奎  付晶  郭守波 《沉积学报》2013,31(3):553-562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2.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Ⅴ~Ⅷ砂组)目前是河南石油勘探局的重点勘探层位。在安棚油田深层系近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剖析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并研究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安棚深层系油气藏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油气分布极不均匀,纵向上,核三Ⅴ砂组油气最为富集,Ⅵ砂组次之,Ⅶ、Ⅷ砂组最少;油气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鼻状构造轴部的泌185-泌252井一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控制。平面上处于鼻状构造高部位,又处于晚成岩B期的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部位;纵向上,晚成岩B期的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而晚成岩A3亚期的砂体不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63.
为解决滨里海盆地东缘扎纳若尔地区石炭系KT-II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问题,对其沉积微相内部沉积模式进行更详细的剖析和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石炭系KT-II层碳酸盐岩的岩性以亮晶颗粒石灰岩为主,灰泥颗粒石灰岩及灰泥石灰岩次之。②根据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差异,碳酸盐岩沉积可划分为潮坪、浅滩和滩间洼地。以水深、水动力条件及盐度特征为基础,将碳酸盐岩浅滩划分为破浪滩和升浪滩两种微相,并根据其组成不同进一步细分为类滩、有孔虫滩、藻粒滩和鲕粒滩亚微相。③按照Wilson理想化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研究区归属于开阔台地相内部沉积,并与Irwin陆表海能量模型进行对应分析:潮坪相对应于靠近海岸的Z带;滩相沉积对应于稍近海岸的Y带,洼地对应于远离海岸的X带。  相似文献   
64.
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拉玛依组S_4~1小层组发育的低弯度曲流河储层为该区块的主要油层之一,目前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精细地质模型,已严重影响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山西省柳林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低弯度曲流河地质露头实地测量,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低弯度曲流河露头地质模型。使用该模型并充分利用岩心和测录井资料,对S_4~1小层组沉积时期所发育的低弯度曲流河储层内部构型表征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露头地质模型不仅对低弯度曲流河沉积模式的建立、单河道的划分,以及井间砂体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能够准确的厘定井下区域单河道砂体及增生体规模、隔层密度、倾角和排列方式等,可为剩余油分布富集规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6,自引:1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的继续。本文的基础是笔者等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的成果。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定量图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的地质资料,主要是蒙兴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因此,在本文中,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的岩相古地理图及其文字论述是定量的和比较精细的,其他地区的图件和论述则是定性的和概略性的。在中国中寒武世,早寒武世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仍未改变。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台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这5个古地理单元的范围与早寒武世的基本相同,但他们的次级古地理单元的特征却与早寒武世的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66.
大港探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大港探区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本区奥陶系的储层主要为岩溶储层。控制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岩性及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古地形因素、断裂与裂缝发育情况和风化淋滤时间等。白云岩和石膏发育的地层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 ;潮坪环境是有利的储集岩发育相带。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距不整合面 2 0~2 0 0m范围内。加里东期古地形为南西高、北东低,水流方向是自南西向北东的 ;岩溶斜坡和不长期积水的岩溶洼地是有利的岩溶储层发育部位,尤其是岩溶斜坡。裂缝和断层发育的部位是岩溶储层有利的发育部位,裂缝和断层的走向控制岩溶带的走向。风化剥蚀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67.
黄骅坳陷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黄骅坳陷地处埕宁隆起和沧县隆起之间,北与燕山褶皱带相连。区内奥陶系厚600~80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奥陶统缺失。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分别分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显示出明显的沉积旋回,早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晚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晚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68.
为了分析含气陆相页岩中石英矿物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自流井组含气页岩层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识别出陆源石英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陆源石英在阴极光下表现为棕色光,粒径较大。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在阴极发光下不发光,晶形较好,粒径较小。根据成岩作用的不同,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细分为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的石英和硅质交代介壳边缘形成的石英。分析不同成因的石英分布特征发现,东岳庙段内石英矿物主要为陆源输入和黏土转化成因;马鞍山段内的石英主要为陆源石英;大安寨段内的石英则为硅质交代自生和陆源输入成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陆相页岩中不同成因石英的影响因素,包括沉积环境和地层压力。在沉积环境方面,随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加,陆源石英增加。同时,适合的湖水盐度,有利于介壳生物的生存,为硅质交代介壳形成石英提供物质基础。此外,地层的异常高压会抑制黏土转化,减少硅质析出,阻碍自生石英的沉淀。  相似文献   
69.
通过天山北缘白杨河及玛纳斯河现代辫状河沉积作用为主的洪积扇的研究,认为此类洪积扇以活动的辫流带和洪水 期才发生沉积的漫洪带为特征。扇面上不能全区同时发生沉积,而是选择扇面低势能区发生沉积。辫状河道呈条带状分 布,与常规砾质辫状河沉积特征类似,并向扇缘散开,沉积的砾石条带物性好。洪积扇的发育受构造、气候、水系的共同 控制,这些条件决定了洪积扇的沉积特征及发育规模。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古代洪积扇以辫状河道沉积作用为主,是 发育在盆地边缘低坡度洪积扇,更倾向于辫状河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70.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控制着鲕粒滩储集空间的发育。下苇甸地区寒武系张夏组主要为鲕粒滩微相。通过野外实测、薄片观察、X衍射等方法,阐明了下苇甸地区寒武系张夏组鲕粒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列,并对张夏组鲕粒滩的勘探前景进行了展望,得出如下结论:(1)对下苇甸地区张夏组鲕粒滩储集性能有明显影响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等。除此之外,硅化作用主要以围绕鲕粒的硅化套形式出现;(2)鲕粒白云石化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阶段,白云石晶间孔是鲕粒滩主要的储集空间。早-晚成岩阶段主要以鲕粒滩的压实-压溶作用为主,造成了粒间孔隙的急剧减少;(3)鲕粒滩压溶产生的缝合线及其伴生的溶蚀孔隙与白云石晶间孔构成的疏导-储集复合体系是鲕粒滩可能的油气储集空间,在证实中新元古界烃源岩供源的前提下,华北寒武系张夏组是一套潜在的勘探新层系,值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