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3 毫秒
491.
龙门山北端青川断层附近应力测量与断层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后, 余震是否沿青川断裂向汉中方向发展, 是否还会发生强烈余震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查明汶川8.0级地震后青川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 判明余震的发展趋势, 2008年6月2日~28日我们在青川断裂中段阳平关一带开展了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在3个钻孔中分别用水压致裂法和解除法得到了断层上下盘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 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 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应力方向有一些差异, 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 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已经发生了改变。青川断层是一条逆冲兼右行走滑的活动断裂, 在汶川大地震中虽未见其活动, 但其阻隔了余震向北发展, 表明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 既是区域构造分区的界线, 也是区域应力场的分区标志线。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 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铅直应力的关系为σHhV, 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 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及近期在断层附近发生的地质异常现象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 摩擦强度取0.6~1.0进行分析, 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接近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 其中断裂东段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而言, 青川断裂带西段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492.
史学敏 《中国地名》2010,(10):61-62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件已经成为文件形成的主流,尤其是在以GPS定位技术极为普及的时代,地名、航测、城市管网建设等具有保密性质的档案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信息被盗事件日益增多,加强电子文件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安全运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93.
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部结构存在偏心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上部结构偏心距和抗扭刚度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上部结构偏心距对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均有较大影响,即使在上部结构偏心距较小时,其对结构地震反应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上部结构的抗扭刚度对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影响较小,而对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影响较大;上部结构的抗扭刚度对隔震层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影响较小。因而,对于上部结构存在偏心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应减小上部结构偏心距并增大其抗扭刚度以减小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494.
太行山片磨岩山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放牧荒草坡地为对照,对太行山区片麻岩山地不同植被的要持效益进行了观测研究表明,在太行山片麻岩山地三种常见植被中,以刺槐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最明显,其次为臭椿林植被。林下枯枝落叶层对于森林保持不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5.
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生态支持功能。本文以雷州半岛1995、2005、2015、2020年4期Landsat TM/OLI(Landsat Thematic Mapper/Operational Land Imager)影像为数据源,考虑不同区域的潮汐规律,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并结合人工修正提取了多年红树林的分布范围。根据谷歌同期高分影像进行精度验证,4期红树林结果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9.79%、98.95%、99.45%、99.15%, Kappa系数为0.9913、0.9642、0.9624、0.9766。雷州半岛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来红树林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模式,具体表现为:(1)雷州半岛红树林分布集中分布在英罗港、安铺港、企水港、海康港、乌石港、流沙港、外罗港、雷州湾、通明海和湛江湾等波浪掩护作用良好的泥质滩涂港湾或河口湾内,徐闻县海安镇至锦和镇与吴川市吴阳镇以东的海岸因相对平直的海岸缺乏对波浪掩护、土壤条件差等因素,无红树林分布;(2)雷州半岛各市县均有红树林分布,早期麻章区红树林面积最大,其次为雷州市和廉江市,赤坎区红树...  相似文献   
496.
一、前言 新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形图测于1997年,近年来,开发区发展变化非常快,刚刚覆盖的地形图往往半年以后就发生了变化,无法给城市的管理和规划等各项工作提供及时的测绘保障。受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委托,本公司进行了新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1000地形图修测工作。  相似文献   
497.
抽水试验是抽取一定的地下水在观测井某段距离间测得多个时间段里水位和出水量变化幅度,并采用地下水流理论公式或者图解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本次进行施工的抽水试验位于大唐国际雷州发电厂,目的是求取厂址及其附近中深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涌水量等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取水构筑物设计提供参照。采用钻探施工、水位观测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得出本区段的地下水平均渗透系数K为13.02 m/d,影响半径R为769.9 m,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富水性好,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另外地下水中的偏硅酸浓度满足《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界限指标的规定。  相似文献   
498.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温室气体是20世纪后期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定性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近百年变化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做定量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除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外,人为因素对近百年的增暖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半球及大陆尺度而言,外强迫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变化的70%以上,而内部变率贡献较小;但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多数地区内部变率的贡献大于外强迫,区域尺度气温变化的机制较全球、半球尺度要复杂.对中国地区而言,20世纪早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变率影响,但20世纪后期的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的结果.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明,自然因素对近50年及近百年中国地区的变暖趋势贡献较小.在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下,模式能够再现近50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冬春两季增暖的特征、但没有模拟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的降温趋势;自然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该区域的变冷有贡献,但模式无法再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99.
利用黔西南州册亨、贞丰、望谟等3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降水资料,对龙滩电站水库望谟、贞丰、册亨淹没区进行30 a气候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淹没区降水20世纪70年代为上升阶段,80年代为下降阶段,90年代又为上升阶段,淹没区降水起伏较大,但总体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500.
城市廊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促使城市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城市廊道各要素的变迁有助于掌握城市景观的发展变化规律。该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对广州城区廊道的发展演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探讨其对总体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