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62篇 |
地质学 | 22篇 |
海洋学 | 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ERS-1/2雷达卫星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西藏崩错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的ERS-1/2DEM在反映微地貌特征时明显优于中国1/25万DEM和2004年美国公布的90m分辨率的SRTMDEM。基于ERS-1/2DEM对崩错断层带进行地貌分析发现:在崩错断层带和蓬错断层带的交接部位地貌特征复杂,一类似于蓬错断层带的构造地貌穿过了崩错断层带上达孜-打沙断层,在这一位置达孜-打沙断层切过冲沟,表明达孜-打沙断层的这个段落在近期内活动过,同时被达孜-打沙断层切穿的冲沟切断了那卡-纳堆多断层,说明那卡-纳堆多断层比达孜-打沙断层形成时间要早 相似文献
82.
西藏中部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中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TM遥感影像与30 m分辨率的ASTER DEM数据, 构建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遥感影像三维数字高程模型, 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 对地堑系地貌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并根据对主要断裂的产状和活动性野外调查与活动断裂展布的遥感解译结果, 认为地堑系由一条东倾的铲式主要断裂和一系列同倾向和反倾向的次级断裂组成的半地堑构造。基于半地堑系模式, 将地堑系简化成书斜式模型, 根据地堑的沉降量和地堑宽度值, 计算地堑系的滑脱面深度在3.6~9.7 km之间, 因此地堑中地震震源深度也多集中于滑脱面附近。最后探讨地堑的形成机制, 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高原上地壳与下地壳发生应力解耦, 上地壳在重力作用下, 向南向东发生滑脱, 形成东倾的半地堑构造。 相似文献
83.
84.
喀拉昆仑一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裂带中部NW向格仁错断裂(GRCF),对断裂沿线进行较详细地质地貌调查,对冲沟位错和断层陡坎等地貌单元进行测量,并进行探槽开挖,结合天然剖面揭示了断裂产状,详细研究断裂活动性质,发现断裂除前人认为的右旋走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张性正断性质,断裂向北陡倾,且北盘相对南盘下降,全新世以来右旋走滑速率和正断速率分别为2.98 mm/a和0.2~0.5 mm/a之间.前人在共轭的北东向断裂研究中,也发现除左旋走滑性质外,同样具有正断分量,表明现今高原中南部上地壳除传统认为处东西向张性应力场环境外,南北向也具有明显张性特征.而受印度板块向北东向挤压作用,高原岩石圈总体应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因此,推测现今该区域上下地壳处于应力解耦状态,并尝试建立区域张剪性地壳动力学模型: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中下地壳缩短凸起隆升,导致上地壳在各方向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张性特征. 相似文献
85.
基于ITRF2000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和中国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的速度场构建了一个新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比以往用空间测量技术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更精确和更全面地反映现时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同时发现了ITRF2000存在整体旋转,旋转角动量矢量为(0.12°/m@a,40.2°S,154.4°E),不符合协议地球参考架的定义.以ITRF2000VEL的欧亚板块运动为背景,计算了近10年来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全国网和部分区域网)和亚太网的300多个GPS测站在ITRF2000框架内的运动速度.给出和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地壳形变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具有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具有一致性的北向运动,而东部具有一致性的南向运动. 相似文献
86.
一、引言大陆内部变形与板缘变形相比,量级较小难以观测且变形机理更加复杂。对大陆内部地壳变形的研究不能简单套用刚体理论。过去计算大陆地壳变形所采用的模型,主要是对大陆内部进行块体划分,结合刚体假设。这种处理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把块体内部简化成不变形的刚体,同时将块体边界处的变形处理成不连续变形,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在块体的内部确实时有地震发生,即使在块体的边界处和断裂从一种活动类型转化为另一种活动类型的地区,地壳的变形也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87.
阐述了在测井资料管理及应用方面使用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管理系统的对比优势,探讨了测井数据库开发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测井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数据库底层的测井资料处理软件。基于底层数据库以油田-区块-井-井眼为逻辑结构,所建立的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数据管理功能满足处理的需求,数据库的安全性、共享性、运行效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8.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已被证明能生成精确的数字高程模型。本文利用欧空局2颗卫星ERS-1/2对西藏羊八井地区成像所获取的相隔仅1天2幅SAR复数影像作了干涉处理和分析,生成了DEM,并与1∶5万DEM比较,对干涉DEM的精度作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潜在的制约因素。试验证明,在西藏地区的研究中,InSAR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可用于地图制图,而且在地球动力学、地貌环境变化等领域也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9.
根据地质资料,首先建立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空间展布的三维几何模型和分段模型,并把地质方法大致推测或估计的各段滑动速率和滑动方式作为先验初值,通过三维深断裂位错模型对GPS观测站点速度场的最佳拟合,反演获得各断裂段的现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马衔山北缘断裂有1.4~3.0mm/a的逆倾滑,且中部断层段有约3mm/a的左旋走滑;庄浪河断裂有0.6~1.2mm/a的逆倾滑,走滑分量不明显。这些滑动速率值均在地质方法的推测范围内,且模型预测的GPS站点速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吻合。本研究表明,对于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这样一些滑动速率相对较低且传统地质调查方法较难实施的断裂,基于GPS观测结果的滑动速率反演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90.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APRGP)的GPS监测网自1991年以来近10年的GPS资料,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的ITR一7框架下的速度场综合解.为了研究中国现时地壳运动在欧亚板块内形变的特征,基于一个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给出了3类网共260多个站的形变速度场.结果表明中国地壳运动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强东弱;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强烈的冲挤,地壳运动由南向北逐渐减慢,呈现南北向缩短,东西向伸展,有明显的块体特征;喜马拉雅和天山西部分别提供了约15mm/a和9-13mm/a的汇聚速率;拉萨块体有(20.2±1.2)mm/a的伸长;喀喇昆仑一嘉黎断裂的右旋走滑速率和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2-3mm/a和4-6mm/a,穿过龙门山断裂带的缩短速率小于7mm/a,这些都支持地壳增厚学说;沿阿尔金断裂带到喜马拉雅存在一个NNE弥散带,它是形变速度有东和西分量的分界线,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力学带.中国东部以走滑为主,东北块体是中国最稳定的地区,华北块体具有较大走滑性,是东部较易变形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