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8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篇 |
大气科学 | 24篇 |
地球物理 | 35篇 |
地质学 | 263篇 |
海洋学 | 8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51.
为进一步明确荆门探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优选甜点层段,以X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干酪根薄片、X衍射、核磁共振、微纳米CT扫描及地化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从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孔隙类型及结构、物性及含气性等方面,系统评价五峰组—龙一段各小层储层特征,以优选甜点层段。结果表明:五峰组—龙一段以硅质页岩为主,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相还原环境,优质页岩段页岩气品质较高,有机地化特征优越;多手段测试孔隙率与渗透率均具有正相关特征,饱和水页岩核磁共振T2谱可分为2类5型,不同类型T2谱所反映的页岩孔径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孤立孔主要存在于小于2 nm的微孔中,占比非常小;基于储层特征评价,优选出龙一$_1^1$—龙一$_1^2$小层为一类储层,五峰组上段和龙一$_1^3$小层为二类储层,龙一$_1^4$小层为三类储层,富碳高硅页岩段的五峰组上段—龙一$_1^3$小层(厚度约17.7 m)为页岩气甜点层段,研究成果可为荆门探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确定水平井的靶体层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2.
利用地震、测录井、分析化验资料,在后期构造影响去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去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因素,对珠江口盆地番禺地区珠江组沉积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通过沉积正演模拟,分析了古地貌对珠江组沉积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钻井井深校正后的目标层顶底构造面求取地层真厚度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更简便,井震结合后恢复的结果更准确;分不同岩性恢复压实能够更准确地恢复目标层的原始地层厚度。研究区珠江组沉积古地貌表现为东北及东部高,西南及南部低,整体上起伏平缓,古地貌的微型起伏特征控制着珠江组浪控辫状河三角洲的微相分布。当古地貌参数与实际恢复结果一致时,沉积过程模拟的岩性类型平面展布能够较好地与沉积地层相匹配。 相似文献
453.
通过对昌都地块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相、沉积组合、古地理及生物群落与生物的深入研究及现有成果,提出了沉积地质与构造演化的五个阶段:以古中元古代的宁多群为代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以青泥洞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晚古生代台地型沉积为代表的稳定地块及火山弧至弧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发展阶段及喜山期走滑拉分盆地发展阶段[1]。同时。表明了介于冈瓦纳和劳亚两个超级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是个多阶段发育的具多岛屿的洋,其间存在一系列的地块群,昌都地块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54.
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效应研究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锑与铅和汞一样,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的研究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其它金属如汞、铅、镉和砷等相比,国际上锑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少。为了揭示锑的全球性污染程度、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需开展深入研究。概述了前人在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科学问题,凝练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思路和方法,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开展这一方向研究的理想区域,及在该地区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55.
456.
我国活动断裂两盘错动规律及地球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大陆内部重要活动断裂两盘的重力场特征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具有大面积布格重力负异常(或相对负异常)的地块向赤道方向运动,大面积布格重力正异常(或相对正异常)的地块向极点运动。文中经力学和数学推导以及据大量实际资料,认为地块的密度变化是导致陆壳水平运动的决定因素,岩浆活动是造成地块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7.
近年来, Love波多道分析技术在浅地表结构探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Rayleigh波相比, Love波相速度不受纵波速度影响, 其反演参数较少, 可使反演过程更加稳定、求解的横波速度模型更加可靠.高分辨率和多模式面波频散分析是面波多道分析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利用改进Frequency-Bessel变换法对主动源Love波进行频散分析.通过改进的0阶Frequency-Bessel变换, 将时间-空间域多道Love波记录变换到频率-波数域, 获得其频散能量谱.通过公式推导和数值模拟,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例测试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多模式分辨能力, 为多分量面波勘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频散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458.
459.
巽他海峡是爪哇海与东印度洋进行水交换的重要西部通道,其水交换过程与两侧水团性质和环流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基于巽他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观测和遥感再分析数据,分析了爪哇海与印度洋通过巽他海峡进行水交换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局地和大尺度过程对水体输运的影响。研究表明,巽他海峡贯穿流主要由流出爪哇海的年均南向流与随季风南北转向的季节反向流组成,并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2008—2016年期间,巽他海峡贯穿流3次观测的年均流量分别为(-0.31±0.34),(-0.27±0.43)和(-0.49±0.31)Sv(负号代表流出爪哇海)。巽他海峡贯穿流与局地风和海峡两侧海表面高度梯度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多元回归重构了1993—2017年水体输运时间序列,并计算出25 a的平均流量为(-0.37±0.43)Sv。研究也表明,巽他海峡水体输运的年际变化异常与ENSO,IOD相关。 相似文献
460.
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生物灭绝后,三叠纪海洋长期、复杂的生物和环境变化过程受到高度关注.基于牙形石、菊石生物时代及土隆地区三叠系全岩稳定碳同位素曲线,识别出6次负偏和5次正偏.其中早三叠世碳同位素的N1-N4四次负偏和P1-P4四次正向偏移过程,能与我国华南、日本等多个剖面进行对应,反映我国藏南所在的高纬度地区经历了与低纬度地区相同的全球碳循环异常.首次报道了土隆剖面识别出的晚三叠世卡尼期碳同位素负偏,其幅度达到3.3‰,可对应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川西北地区和华南南盘江盆地所记录的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中卡尼期温度升高,降雨量急剧增多,风化作用显著加强,陆源硅质碎屑输入增强,可能是土隆剖面岩性剧烈变化的环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