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应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相当黑体亮温产品数据,以小波分析和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为基础,选取主要“沿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区以及江苏省以南的地震区带,提取此区域2006—2020年ML≥4.3级35个地震。通过分析其热红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其中有18个地震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对比异常演化过程皆表现为:异常出现→逐渐增强持续→减弱消失,但不同地震出现异常的特征周期不同,主要以前三个周期为主,地震大多发生在异常达到峰值后三个月内,对地震发生的短期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异常的最大幅值与震级无正相关关系,有的幅值大震级反而较小,故从峰值方面对地震大小的判定存在困难。所得研究结果可为东部地区应用热红外资料研究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2.
近30年来洞庭湖水质营养状况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熊剑  喻方琴  田琪  黄代中  李利强 《湖泊科学》2016,28(6):1217-1225
根据1986-2015年3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湖泊水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洞庭湖水质营养状况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1986-2015年全湖Ⅰ~Ⅲ类水质百分比呈现极显著下降趋势,近5年来稳定在Ⅳ类水平,影响水质的污染物为总氮(TN)和总磷(TP),全湖TN浓度、TP浓度和TLI在过去30年里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TN和TP等是洞庭湖水质类别的主要影响因子.在空间分布上,TLI、TN浓度、TP浓度和Chl.a浓度高低顺序均表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且东洞庭湖TN浓度和Chl.a浓度与其它湖区差异显著.1986-2002年洞庭湖水质营养状态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与面源污染有关;2003-2007年富营养化趋势有所减缓,可能与期间工业污染下降和水环境容量扩大有关;但2008-2015年又开始明显加剧,可能是流域内工业与农业污染增加、内源污染释放与水环境容量减小造成的.30年来洞庭湖各湖区基本均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接近轻度富营养且2008-2010年和2015年东洞庭湖等部分湖区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洞庭湖近年来蓝藻门所占比例明显上升,部分湖区已经暴发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503.
分析了几种主要WEB GIS系统的实现方法,有效地将GIS与Internet进行集成,提高了系统利用率,扩大了信息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504.
基于ArcEngine的三维标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地图逐渐由二维向三位转变,传统的平面标绘已无法满足在三维地形上标绘的需求。基于VS2005平台和ArcEngine进行二次开发,利用Arc6IS中的三维模型数据格式MultiPatch,实现了在三维地形图上进行三维标绘。  相似文献   
505.
长江口水下高分辨率微地貌及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 1997年枯季和 1998年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期 ,用旁侧声纳、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差分GPS、2 4道浅地层剖面仪、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流速仪等对长江口区主航槽进行走航测量和定点探测 ,第一次获得了长江口大量细颗粒大尺度底形沙波三维实测图像、数据以及底形运动的连续时间序列可视图像和数据。对这些图像和数据的分析结果对河口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过程、河口地形演变、大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港口航道的疏浚以及深水航道的稳定性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6.
分析安徽省观测台网12套TJ-Ⅱ型体应变资料发现,其数据形态存在3类典型特征:一是数据连续漂移上升的年变化形态,日变化能记录到明显的固体潮汐;二是数据年变化形态同步于同井水位变化,体应变和水位的相关系数约为0.85;三是数据没有明显的年变化,数据形态多变。结合数据资料的内精度、钻孔环境、安装情况、干扰因素及产出资料显示的图像特征发现,3类典型特征主要和仪器、钻孔环境、安装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07.
城市地面沉降成为十大地质灾害之一。根据济宁城区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结合当前济宁市城市沉降基岩标建设和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研究,以GIS、数据库、测量、无线通讯等技术为支撑,建立了济宁城区地面沉降监测管理系统。通过监测数据自动化接收、数据处理与分析、报表生成、预警预报等模块设计,实现了地面沉降实时监测,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超前决策、提前布防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08.
黄亮  於雪琴  姚丙秀  杨泽楠 《测绘科学》2019,44(11):189-194
针对像素级变化检测方法对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时存在检测结果过于细碎、错检和漏检过多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简单线性迭代聚类(SLIC)和主成分分析(PCA)的对象级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SLIC算法分别对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分割得到超像素并标记颜色;然后采用PCA法对分割标记图进行降维并采用差值运算方法对两期分割标记图进行处理得到差异图;最后采用OTSU法对差异图进行二值分割得到最终的变化检测结果。为了验证实验结果,选取两组多时相遥感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变化检测精度分别达到95.96%和91.9%,是一种可行的变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09.
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特别是在南邦(Nambung)国家公园,成千上万个高达5m、宽2m、相距0.5m的锥形风成砂屑灰岩组成壮观的喀斯特地貌,为形成于更新世含钙质/微生物的古土壤沉积物。锥形风成砂屑灰岩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随岩性不同而变化,构成锥形风成沉积岩和圆柱形微生物岩。在南邦,锥形风成砂屑灰岩大量溶解,最后形成大量石英碎屑,石英碎屑经再沉积掩埋再形成这些锥状风成砂屑灰岩,属于风成岩溶作用,发生在70ka前;340~380ka间风成砂屑灰岩发育要弱。  相似文献   
510.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岸冲刷地貌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凯  程和琴  郑树伟 《地理学报》2019,74(7):1363-1373
近岸河床的剧烈冲刷是引起岸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SeaBat 7125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近岸冲刷最为剧烈的横沙通道北口冲刷坑地貌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双频ADCP采集区域水流数据,结合历史海图资料,研究该冲刷坑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冲刷坑呈椭圆形,长约430 m,宽约150 m,最深处距床面约38 m;1984-2017年期间,冲刷坑附近河床经历了冲—淤—冲的演变模式,整体呈冲刷状态,净冲刷量3.45×10 7 m 3,平均冲深4.68 m;2005年后冲刷坑快速发育,且持续向南延伸。这主要是因为长兴北沿圈围工程的建设减小该处弯道曲率半径,导致了侵蚀加剧。其次,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使得北港上中段深泓线发生偏移,横沙通道北口水动力增强,这也是快速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横沙东滩围垦、横沙通道两侧圈围工程及港口码头的建设也一定程度加剧了冲刷之势。由此可见,人类涉水工程活动是引起该处大型冲刷坑快速发育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