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9篇 |
免费 | 285篇 |
国内免费 | 3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1篇 |
大气科学 | 393篇 |
地球物理 | 329篇 |
地质学 | 570篇 |
海洋学 | 269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147篇 |
自然地理 |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利用剖面浮标的温盐观测资料和上层温度观测资料以及ECCO风应力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各主要海洋锋的位置、走向和风场的季节变化,并初步分析了亚热带锋(STF)和亚南极锋(SAF)的成锋机制.季节平均的夏季和冬季厄加勒斯锋(AF)分别可以延伸到80°E和82°E,AF在多数情况下可能与SAF和南亚热带锋(SSTF)汇合共同通过Kerguelen-Amsterdam Passage.在克尔盖伦海台以东海盆区,冬季SAF和PF的路径均比夏季偏南,在其他海域二者路径的季节差别不大.克尔盖伦海台以东的深海盆由北向南正负风应力旋度高值中心交替出现,且位置季节变化很小.85°~105°E之间零风应力旋度线位置冬季比夏季偏北.STF位于辐聚区,埃克曼抽吸导致的表层水辐聚可能是STF产生和维持的原因.SAF位置的季节南北摆动幅度小于风应力零旋度线的季节摆动幅度,夏季SAF位置略偏于风应力正旋度区,而冬季大多位于负旋度区,因此风应力旋度不是SAF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3.
一、引言我国开展分量式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目前,第二代分量式应变观测系统(例如RZB-1型电容式应变仪),已经将观测精度提高到10~(-10)。但是,如何处理和解释这些资料,从中提取出可靠的地应力信息,尽管已经有不少作者进行过论述,但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完善解决的问题。例如至今还没有文献阐述观测资料与理论固体潮是否符合,因而不能说明观测结果的可靠性。这个 相似文献
34.
冲绳海槽西南部流纹岩和安山岩斜长石中发育大量玻璃质熔体包裹体,安山岩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高(1050-1200℃),而流纹岩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均一温度峰值段(900-1000℃,1150-1200℃),呈“双峰”式均一温度特征。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特征与流纹岩和安山岩中斜长石的环带结构及An值变化特征一致,说明安山岩中斜长石主要在高温阶段结晶,而流纹岩中斜长石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结晶阶段。结合流纹岩斜长石存在明显的环带结构及两种差异较大的An值特征,作者认为熔体包裹体的“双峰”式均一温度特征指示该地区发生了不同期次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携带早期高温阶段结晶(1150-1200℃)的高An值偏基性斜长石向上运移,注入浅部较低温酸性岩浆房(900-1000℃),发生混合作用,偏基性的斜长石在进入酸性岩浆房后被重新吸收,形成包含有较高均一温度熔体包裹体的核部(高An),然后继续结晶生长形成包含有较低均一温度熔体包裹体的边部(低An),表明冲绳海槽西南部地区下部岩浆房内存在复杂的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35.
高铁沿线施工期间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对沉降区域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分层观测,根据分层观测得到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变化等数据,并采用回归分析法构建了沉降区域地面沉降与诸影响因子的关联模型,通过对郑徐客运专线开封段进行的地面沉降监测量与同时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得到的监测点沉降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6.
滇东地区煤田构造格局与煤系赋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地区位于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煤田构造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呈NNE向条带状展布。区内断层以NNE、NE向为主,受主要断裂影响,煤田在南北向呈带状,东西向呈段状展布,各煤矿区在平面上呈NE向带状分布。研究区煤系赋存受基底主干断裂的控制作用明显,变形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北部地区以褶皱构造为主,断层较少,煤层多保存于向斜构造中,保存较完整,煤层埋藏较深;南部受弥勒-师宗断裂带影响,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对煤层破坏严重,煤系赋存不稳定。 相似文献
37.
38.
对华南前寒武系变质岩浆杂岩稀有气体He、Ne、Ar和Xe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基底为含高3He的下地壳"原始岩石层",(3He/4He)×10-6比值为2.8~4.6;而华夏板块基底变质岩浆杂岩则是在缺乏3He、低(3He/4He)×10-8比值(3.15~17.7)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大陆中-上地壳变质岩浆杂岩层,反映出两者基底性质迥然不同。华南中-新生代爆破岩筒He同位素组成相反,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3He/4He)×10-8比值仅0.18~4.22,而郯庐—四会—吴川断裂以东,中-新生代活动地块(太平洋构造域)(3He/4He)×10-8比值高达3.7~20.5。He同位素表明郯庐—四会—吴川断裂带为切割深至地幔的边界深大断裂,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板块间的边界且控制了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向西扩展。Ar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地幔形成接近"均一"的地幔组份。136Xe/130Xe—129Xe/130Xe相关组份表明它们具有地幔柱岩石同位素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39.
西北地区春季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飞机观测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01年5—6月8架次的飞机探测资料,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综合分析得出了西北地区春季云系的垂直结构宏微观特征,包括云厚、云底高度、云粒子浓度、含水量、有效半径、粒子谱分布函数等。降水性层状云厚平均约2000 m,低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7 g·m~(-3),中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3 g·m~(-3)。对比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量,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降水性层状云有效半径要达到10~16μm。 相似文献
40.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