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红外释光测年(IRSL)表明,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50-10ka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且在剖面中变化较大,在对植物硅酸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了判别分析、冷暖比值判别和古植被类型判别的方法,对植物硅酸体所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将岛屿风尘地层中的植物硅酸体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反映了岛屿黄土堆积期的7次气候变化过程,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特征,发现该剖面沉积期间主要为干冷的草原环境且经过了一系列冷-暖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东海岛屿风尘地层中火山玻璃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通过对东海诸岛屿第四纪风尘沉积的研究表明 ,东海嵊泗列岛上广泛接受晚更新世以来的风尘堆积[1] 。嵊山岛是浙江沿海舟山群岛最外缘的岛屿之一 ,位于 30°4 5′N、12 2°5 0′E的东海海域 ;岛屿面积约 4 2 5km2 ,该岛屿主要由花岗岩基岩组成 ,岛屿最高点海拔达 10 0多米。岛屿大部分地区基岩直接出露地表 ,厚达数米的风尘黄土直接覆盖在基岩之上。该岛风尘堆积地层较为典型 ,保存较为完好 ,风尘地层记录诸多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 ,是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风尘沉积、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良好载体。通过对岛屿风尘…  相似文献   
13.
The sediments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inly composed of terrigenous fragments, are continually transported herein by streams and floods. The coastal and strait-bottom erosion by waves and currents also contribute to the sedimentation. Under the dynamic conditions of the sea, the terrigenous sediments are differentiated with the coarse debris deposited mainly within the 20 m isobath off Guangdong, Guangxi and the Hainan Island. Organisms thrive in some areas, forming coral-reef platforms, foraminifera sand and shell sand. Chemically-formed clay minerals and various authigenic ones are developed in gulf and outlet areas. The modern sediments, thin in depth, are attributed to the short period of ingression of the sea,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with the sea-level changes dominating.  相似文献   
14.
采用7种前处理方法对南京泰山新村下蜀黄土剖面30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不同前处理方法对下蜀黄土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方法A(未做任何前处理)和方法D(加盐酸处理)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单峰分布特征,而其他5种前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双峰分布特征,而且在双峰曲线的细粒端还存在一个很小的超细粒组分。(2)下蜀黄土中含有一定含量的有机质,尤其是古土壤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更高,会明显影响粒度测量的结果。因而,下蜀黄土在进行粒度测量前处理时,需要加双氧水去除有机质。(3)下蜀黄土因处于湿热环境,淋溶作用强烈,碳酸盐含量极低,因而粒度测量时无需加盐酸去除碳酸盐。盐酸可能会与矿物发生反应,过剩的盐酸使溶液呈现较强的酸性促使土壤颗粒凝聚,使得所测粒径偏粗,而且使2μm的超细粒组分含量减少。因此,综合理论和经验分析,推荐了一种较好的进行下蜀黄土粒度测量的前处理方法 G,即先使用双氧水去除有机质,静置一夜,再使用(NaPO3)6分散剂,然后用超声波清洗机振荡后上机测试。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a simulative experiment and a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effect of bivalve Corbiculafluminea activity on sediment-water exchang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is studied. The areas included three intertidal flat sit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China. The interface exchange flux of ammonium, nitrate and nitrite in the short experiment (6 h) was -46.4-40, -74.8-929.1 and 2.5-14.6 μmol/(m^2·h),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burrowing activities of C. fluminea increased NH4 and NOi release from sediments to overlying water in the short-term experiment. During long-term incubation, NH4 and NOi released in turn from the sedi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incubation, bioturbation by C. fluminea could accelerate NH2 release from sediments 2-17 times in different sites, resulting in stronger nitrification and increased NOi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Sediment profile analysis post-incubation shows that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and sediment-water NH4 exchange had been stimulated by C. fluminea bioturbation and bioirriga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refore, C. fluminea activities such as excretion, burrowing, irrigation and turbation can effectively alter nitrogen dynamics and accelerate and stimulate nitrogen exchange and cycling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相似文献   
16.
末次冰期苏北平原和东延海区的风尘黄土沉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北翼苏北平原和东延海区,晚更新世晚期顶部地层普遍为一层暗绿色至黄褐色的硬质粘土层。本文通过对苏北平原硬质粘土层与西部丘陵区下蜀黄土的地层对比以及粒度、地球化学、矿物组合、微体古生物和抱粉、石英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14C测年等实验分析的综合研究,讨论了其成因和年代问题,指出该硬质粘土层为末次盛冰期风尘黄土堆积物经次生变化而演变形成,同期的风尘黄土在黄海、东海海底和陆架区也有堆积,为下蜀黄土在东部平原区和海区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河流地貌,特别是河流阶地是新构造与构造地貌、活动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常用来刻画下伏构造变形的速率与时空模式,但利用河流地貌约束构造变形速率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基于十多年在天山北麓开展的构造地貌研究,认为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 与阶地定年策略有关的不确定性。对于晚更新世末—全新世的年轻阶地,利用阶地沉积顶部年龄和上覆堆积底界年龄分别约束得到的变形速率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中这种差异为50%;对于更老阶地,用这两个年龄限定的变形速率差异不大。② 与阶地对比有关的不确定性。沿背斜走向,河流过程对构造活动(如背斜基岩抬升)的响应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步性。因此,对于发育在同一背斜构造上的不同河流,用某条河流已定年阶地的年龄,基于河流间的阶地对比确定另一条河未定年阶地的年龄,可能会导致阶地年龄不可忽视的偏差,进而造成对变形速率及其时空模式的误判。③ 与河流阶地位相相关的不确定性。不同成因的阶地均能呈现特定的阶地位相(向下游收敛或发散),这不利于基于阶地拔河高度的上下游阶地对比,也不利于利用阶地探讨构造活动的空间特征。④ 对于跨背斜或者断层的地貌面,由于背斜翼部或断层下降盘相对构造下沉,早期形成的地貌面将被后期的沉积物埋藏,这增加了利用该地貌面准确刻画下伏构造变形特征的难度,相关工作也要求构造两侧的变形参考面为同级地貌面。以上不确定性在利用河流地貌刻画逆断裂- 褶皱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中需要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系统的地貌计量指标分析有助于理解造山带新构造活动特征与地貌演化.太行山地处中国第二、三地形阶梯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构造地貌意义.基于ASTER GDEM地形数据,对太行山按流域进行了面积高程积分、河长坡降指标(SL)和Hack剖面等地貌计量指标的分析,结合地层、构造等资料,探讨了太行山构造地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分析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东海嵊泗列岛嵊山黄土、浪岗山黄土的CaCO3特征,发现其含量极低,仅为0.1%左右,远低于内陆黄土,这是由于降水量大、剖面厚度小及周围多火山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成因划分,嵊泗黄土中的CaCO3属于后期淋溶残余型,不适于作为恢复当地古环境的替代指标。与基本在同一直线上的兰州、渭南、南京及嵊山等地黄土中的CaCO3平均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其由西北向东南均匀递减,这是由于风尘黄土地层的淋滤作用和Ca(HCO3)2的淀积作用强度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剖面系统采样和粒度、磁化率测试,在同其他地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浪岗山第四纪风成沉积的粒度与磁性特征:浪岗山黄土剖面中,10~50 μm粒组富集,分布均匀,符合黄土的风成特性;但粗颗粒(〉50 μm)含量均超过10%,显示该剖面除了接受来自西北内陆的远源风尘物质外还接受来自东海陆架的近源风尘物质;磁化率相对较高,但变化不大.根据沉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磁化率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尘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