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85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倾斜面的形变特征,分析表明震前区域地倾斜面在水平形变变化上呈现由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向中央挤压特征;垂直形变变化呈现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后山断裂持续抬升隆起,东南侧前山断裂的雅安等区域持续下沉特征;震源附近的汶川区域地倾斜面从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出现了垂直和水平形变显著加速增...  相似文献   
32.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模型的衰减关系,通过收集关中平原区及邻区大量的地震资料,建立起本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将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不同映射的转换方法,得到了关中平原区的基岩水平加速度衰减关系,并对不同的映射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3.
中国大陆强地震成组活动迁移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征祥  金学申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5,25(4):65-74
研究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东经108°以西)20世纪初以来7.5级以上大地震成组活动,以及华北至东北地区(30°~55°N,108°~135°E)20世纪20年代以来6.0级以上强地震,10年时间尺度的成组活动迁移过程。在1900~2001年中国大陆西部7.5级以上浅源大地震,分别在1902年1月至1916年12月、1920年1月至1947年3月和1947年7月至198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时间段内发生的玛尼和昆仑山西口大地震,可能是第四次成组活动的开始;并且,不同时间段的地震成组活动地区是不重复的,大体上,显示了顺时针的迁移图像。在1927~1998年中国大陆华北至东北地区6.0级以上浅源强地震,分别在1927年1月至1948年12月、1966年1月至1976年12月和1979年1月至199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成组地震活动主体地区随时间的迁移,表现为往返迁移的图像。成组地震活动群集在一个主体地区内,它们或发生在一条活动构造带上或在多条邻近的活动构造带上。同时,应用断层系统内各个断层相互耦合作用和应力转移的模型,去分析成组地震活动迁移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甘肃地区的"十五"数字化观测台网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井点的资料连续可靠,特大地震的震后效应明显。目前数字化水位观测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井点的水位动态存在一些明显的突变和缺数。根据以往的震例总结,年变规律明显的井点,有可能在地震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观测资料日均值月动态和时均值日动态规律明显的井点,在地震短期或短临前兆监测中有可能发挥一定的效能。潮汐理论用于模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在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应用。总体来说,甘肃地区"十五"数字化水位观测质量明显要高于"九五"台网的质量。  相似文献   
35.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近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辉成  苏刚 《地震工程学报》1999,21(4):395-398,406
依据青藏块体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轮闸模型”的有关结论,结合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近年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震源机制解以及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的现今运动状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目前继续受青藏块体东北缘强烈左旋压扭作用的控制,其自身构造运动仍处于被完全抑制状态,致使其周缘自1815 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格局基本未变,而维持着原有的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36.
地球构造板块运动驱动断层滑动。一些断层会以地震的形式快速破裂,释放大量能量;另一些断层则以更加平稳的方式滑动,从而缓慢的释放能量。后者就是所谓的蠕滑断层,通常被认为地震危险性较小,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比先前认识的更为复杂,依然具有显著的致灾性。Harris[1]最新的一篇综述报道了全球范围内浅层大陆断层带蠕滑断层的地震潜力。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重点关注了何时、何地,为什么发生断层蠕滑,以及哪些情况下断层蠕滑可能代表着高地震危险性,并对未来工作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7.
石富强  邵志刚  朱琳  张竹琪  邵辉成 《地震》2019,39(1):155-170
智利俯冲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10年以来已经发生了3次8级强震。本文在调研了该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运动学特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其中与地震预测预报有关的观测现象,总结了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认识过程。结果显示:(1)智利俯冲带历史地震记录丰富,基于现代大地测量的断层震间闭锁研究深入,近年来多次8级地震均发生在历史地震破裂空段和滑动亏损较大的强闭锁区;(2) 2010年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Iquique M_W8.1地震震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兆变化,Maule M_W8.8地震前主要是"一类空区"和"二类空区"的嵌套;而Iquique M_W8.1地震前还伴有b值持续降低,前震活动频繁,GPS时间序列瞬态变化等一系列短临异常变化;(3)同震位错和震间闭锁的空间分布显示智利俯冲带断层摩擦性质复杂;(4)孕震物理力学机制复杂,不同学者不同方法之间还存在一些认识争议。  相似文献   
38.
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傅征祥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4,24(3):15-20
考查了1900~2001年中国大陆不同活动地块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并讨论将其应用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陆西部的天山、祁连一柴达木、羌塘一拉萨及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和大陆东部的中朝一鲁东黄海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半段中的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70%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加快的年份中;大陆西部滇东一滇西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以及大陆东部中蒙一华北平原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半段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67%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减慢的年份中。并且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在地震预报中可能作用的R值评分。  相似文献   
39.
地震预测模型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青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4,24(2):53-58
在分析现有基于观测指标“异常-正常”的“二态”地震前兆模式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异常可表现为多种状态的“多态”前兆模式, 给出“多态”前兆模式下预测效能判定指标, 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预测效能最优的单项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方法。 在广义(时间、 空间、 时-空联合的预测指标)“多态”前兆模式下, 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我国华北和南北带地区, 分别确定了两地区活断层预测地震(MS≥6)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分别为断层周围20 km、 30 km)及其预测效能(分别为0.42、 0.34)。  相似文献   
40.
强震前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b 值对资料要求较高的缺陷, 利用贝叶斯判别准则, 计算强震前中小地震数比p 值的方法, 计算了西北地区6 级以上地震前中小地震比例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该值与6 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震一般发生在p 值高值异常区, 说明该方法对西北地区6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同时对p 值的物理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