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东海陆缘(闽北段)晚第四纪沉积的硅藻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东海陆缘 (闽北段 )晚第四纪沉积 4口钻井岩心进行系统的硅藻分析研究,获得丰富的硅藻化石,共发现硅藻 117种和变种,分属于 33个属。根据剖面硅藻组合特征变化,结合最优分割法和对应序分法的计算机运算结果,可以详细划分为 12个硅藻带,自下而上为 :1.Cascinodiscusargus-Cos.wittiom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2.Cos.bland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3.Cos.excentricus-Trbliepteychuscocconiformis硅藻带,4.Gomphonema-Cos.blandus-Actnolychusralfsii硅藻带,5.Cos.-Cyclotellastriata-Actinocyclusralfsii硅藻带,6.Cos.-Actinolychusralfsii硅藻带,7.贫乏硅藻带,8.Cos.lineatus-Cos.rothii-Actinolyclusralfsii硅藻带,9.Gomphonema-Cyclotellastriata-Cocconeisplacentulavareuglypta硅藻带,10.Cos.rothii-Cyclotellastriata-Actinolychusralfsi,11.Cymbel laaffinis-Cyclotellastriata-Gomphonema硅藻带,12.Coscinodiscuswittinus-Cyclotellastriata-Epithemiahynd manii硅藻带,建立了该区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并探讨其相应的古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2.
华北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的一种初步模型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利用华北地区(105~124°E, 30~42°N)的地震P波速度资料和大地热流资料建立了华北岩石圈的三维波速分布及温度分布. 考虑了摩擦滑动、脆性破裂及蠕变三 种主要的流变机制在岩石圈中的作用. 计算了华北岩石圈流变强度及粘度的三维分布. 结果表明, 岩石圈的流变强度和粘度有着明显的分层特征. 在应变率为 的情况下, 上地壳上部为脆性区, 下部有可能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 中地壳可以是以脆性破裂为主的脆性区, 也可以是上层以脆性破裂为主而大部分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 而下地壳几乎均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 壳下岩石圈上部是以脆性破裂为主或以蠕变为主的高强度区. 同时可以看出, 流变强度在水平方向上有很大的不同, 与大地构造有着明显的联系. 讨论了岩石圈波速结构, 温度分布对流变结构的影响, 并对改进岩石圈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ermal structures of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deep seismicity, while the mechanism relates 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 deep seismicity is still unsure (Helffrich, Brodholt, 1991; Furukawa, 1994; Kirby, et al, 1996). From 1980s, geoscientists have constituted a serie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the stress states of subduction slabs. Based on the kinetic computation of Sung and Burns (1976a, b), Goto, et al (1983, 1987…  相似文献   
14.
2500年来艾比湖的环境演变信息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通过对艾比湖缘1,8m浅孔的沉积相和孢粉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分析。指出近2500年来艾比湖的沉积环境总体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气候波动引起艾比湖水位曾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约在公元前300~400年,是艾比湖面积缩小时期;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即东周末至西晋,是艾比湖水位较高时期;约公元300—1400年,即东晋至15世纪初,是艾比湖的高水位时期;约15世纪初至17世纪中是艾比湖的水位下降期,但水位比现代仍然高;约17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小冰期是艾比湖的水位上升期。研究还提供了历史时期湖泊的盐度变化和湖周发生大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藏北双湖地区油气显示有中侏罗统布曲组的隆鄂尼碳酸盐岩古油藏、充填于夏里组石膏孔洞里的沥青和夏里组砂岩夹层中的油页岩。布曲组及索瓦组中的生油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生油能力大。油页岩的氯仿沥青“A”高达25255×10-6,有机碳含量28.8%,但总烃含量在40%~50%左右,OEP值分别为0.7和0.8,显示有机质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中既有Ⅰ型酐酪根,也有Ⅲ型酐酪根。有机质形成环境既有浅海陆棚相开阔型水体环境,也有半封闭型泻湖相等沉积环境。该地区可划分出4套生、储、盖组合,以第一套组合(由曲色组和布曲组组成)为最好。  相似文献   
16.
底部水平拖曳作用下岩石圈的层间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岩石圈的流变分层模型,利用考虑有限形变的平面应变黏弹性有限元计算程序计算了岩石圈底部水平拖曳所产生的速度场和应力场。模拟计算中使用不同的拖曳条件和阻挡条件,以研究它们对岩石圈中应力分布及层间耦合情况的影响。不同深度的阻挡对岩石圈层间耦合及整体应力水平的影响不大,但影响阻挡部位附近的应力分布特征。随着阻挡深度的加深,应力分布异常的面积略有加大,最大剪应力的数值减小。岩石圈中不同层间黏度值的差别越大,引起层间解耦的可能性越大。在正常地幔对流(对流速度为20cm·a~(-1)情况下,流变结构相似于华北地区平均流变结构的岩石圈一般不产生层间解耦,但可以产生几MPa到几十MPa的剪应力分布,且将随构造的不均一性而产生应力异常的集中区。  相似文献   
17.
从1999年以来朝阳气售持续异常、连续4a遭受严重旱灾的实际出发,以2002年为例,分析了朝阳地区干旱的成因和特点。借以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 1999年以来朝阳气候持续异常、连续 4a遭受严重旱灾的实际出发 ,以 2 0 0 2年为例 ,分析了朝阳地区干旱的成因和特点 ,借以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硫同位素、铅同位素、硅同位素、碳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等方面资料反映出大背坞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双桥山群地层为主、并有燕山期岩浆物质加入的双重特征;从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成矿蚀变矿物的铷—锶同位素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18Ma;结合构造演化与构造控矿规律提出了大背坞金矿床成因新认识:即属于受构造控制的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0.
唐兰远 《探矿工程》2004,31(9):14-17
结合工程实例叙述了多种深基坑支护方案(包括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地下连续墙结合拉锚支护、地下连续墙结合楼层梁板支护、连排桩结合拉锚、连排桩结合内支撑、放坡插板结合钢〈管〉梁内支撑)的技术要求、原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