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303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利用普适的概念、理论、方法,使大气环流和其它气候场的季节突变定义建立在客观定量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用两个场的相关系数R作为其相似性度量,也可以用规范化的两个场之差的根方值d作为差异性的度量。当存在着冬、夏季的典型场F w和F s时,取任何时刻t函数F与F*=(Fw+Fs)/2之差F′w=Fw-F*的相关系数R w(t)及标准根方差d w(t)可以作为F与其冬季典型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度量。R w与d2w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只研究R w即可;其次引出了季节突变性的度量概念、理论、方法;第三,根据2007年的数据资料给出冬夏典型场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2.
日本高分辨率模式对中国降水预报能力的客观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4月1日-8月31日中国2419个台站逐6 h降水资料、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Method)卫星与中国3万余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融合资料,基于客观统计方法,分别检验了日本高分辨率模式对中国逐6 h、12 h和24 h分段站点、格点降水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晴雨预报技巧随分段间隔的增加整体增加,暴雨预报技巧在12 h分段表现相对较好;(2)就站点检验来说,模式晴雨预报的降水频数高于观测,6 h和12 h分段暴雨预报低于观测频数,24 h分段则与观测基本一致,通过计算调整阈值可以明显改善技巧评分;(3)6 h分段降水标准差比值1,出现预报为中雨,而观测为暴雨或小雨的概率增大,24 h分段则相反;(4)整体而言,模式对东南地区的预报技巧高于西北地区,但沿海地区降水的偶然性更大;(5)模式预报与高分辨率卫星、自动站融合降水产品有更好的一致性,阈值调整的空间相对有限;(6)东南地区预报与观测的相关性大于西北地区,模式对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级的预报比西部地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3.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的化学海洋学过程等角度,重点总结归纳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发展状况,以期对化学海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74.
南印度洋风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南印度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1°×1°和5°×5°网格统计的海面风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印度洋风场季节变化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冬季比夏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风速、6级和8级以上大风频率也较大;全年风场基本相似,10°S以北为季风气候区,而其它海域信风区常年盛行东南风,40°S以南盛行偏西风。本文为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和科学试验等活动,提供了较为详细的风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5.

松辽盆地南部王府断陷煤层气资源量丰富,但深部煤层气勘探程度较低,在煤层气地质特征、富集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优选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区煤层气勘探进程。为此,在系统分析煤系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深部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有利区优选指标体系,预测煤层气富集有利区。结果表明:(1)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宏观煤岩类型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具有低水分、低挥发分、低灰分的特征,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大于1.8%,孔隙率平均5.01%,CS38井计算的平均含气量为21.80 m3/t。(2)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喷发填平补齐沉积环境利于煤层发育,煤层主要发育于断陷双陡坡带之间与断陷中、东部的火山喷发的填平补齐效应形成的浅水区,形成了“填平补齐成煤模式”。此外,区内发育的大面积巨厚泥岩顶板与封闭断层使得煤层气得以富集保存。(3)王府断陷Ⅰ类有利区主要发育在断陷中部,煤层厚度大于5 m,断层断距<50 m,盖层厚度>80 m,气测全烃值>15%,具有较大勘探开发潜力;Ⅱ、Ⅲ类有利区主要发育在断陷的北部和南部,煤层厚度一般<5 m,盖层厚度<80 m,气测全烃值<15%,断层封闭性弱或不封闭,盖层厚度差异大,勘探开发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6.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中亚荒漠区分布最广泛的植物,长期被作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在降水严重匮乏的荒漠区,地下水埋深对梭梭的正常生长具有关键作用.选择黑河中游临泽绿洲边缘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区域,选择生长沙丘和丘间低地相同林龄的梭梭,对植物茎水及其他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相似文献   
77.
GPS技术在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西起莫干山东麓,北部、东北部分别与江苏、上海接壤,南濒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总面积约6490km~2。该区水网密布,地势低平,仅在嘉兴、海宁、澉浦、乍浦等地及西部山前地带有零星残丘分布,海拔在100 m左右;平原区地面高程在2~4m,环太湖周围,地势低洼,高程仅1~2m,长期以来内涝严重。  相似文献   
78.
中国南海一株固氮类芽孢杆菌的筛选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南海海洋自生固氮菌的种类,作者对采集的南海海底淤泥样品进行了固氮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经过土样沸水加热处理,无氮培养基平板初筛后,对分离获得的细菌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进行扩增,并对其固氮酶活性进行检测,最终获得一株能够产芽孢的固氮细菌。对该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性状测定、16S r DNA序列分析(Gen Bank登录号KJ627376),并基于nif H、16S r DNA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该菌为一株固氮类芽孢菌(Paenibacillus sp.)NH-1。本研究表明固氮类芽孢杆菌在海洋中确有分布,海洋自生固氮菌的多样性远远超出人们之前的认识。  相似文献   
79.
基于OSR-BP神经网络的丹江口秋汛期径流长期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丹江口流域秋汛期(9、10月)径流长期预报,为了消除网络输入的复共线性与网络训练的过拟合现象,将最优子集回归(OSR)和BP神经网络进行耦合,综合考虑训练误差和检验误差,来确定网络训练的最佳训练次数和终止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OSR-BP神经网络的径流长期预报技术,并对丹江口秋汛期入库径流量进行了模拟和试报,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稳定性良好,不论模拟还是试报精度均令人满意,特别是对预报年份中的丰枯特征均具有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0.
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研究土地综合整治,对于城乡统筹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村良好生产和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在系统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总结土地整治工作实践,探索土地整治路径和策略,为沈阳市及其他城市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