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华北大陆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基于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上地幔包体的岩石学与地质压力计研究,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高温高压下岩石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实验成果,提出了华北大陆三个地区(河北平原、太行一五台、鄂尔多斯)的地壳一上地幔岩石学结构,讨论了界面性质及其演化。在强调Vp、 Vs、a结构与岩石学结构共同约束的基础上,有效地识别了不同地区硅铝质陆壳在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和上地幔低速层或矿物相转变等特征。本文提出壳-幔岩石学结构及其演化,密切地与陆壳主要形成时期的太古一早元古构造岩浆事件相关,又与显生宙构造岩浆事件对它的改造程度有关,壳-幔岩石学结构是我们追索大陆的构造性质及其演化的一个重要记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岩浆物理性质和流体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岩浆物理性质和流体动力学应用于火成岩岩石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强调了其地质成果。岩浆的密度和粘度是岩浆两个最重要的物理性质,岩浆密度和粘度的变化对岩浆流体动力学习性以及产生火成岩的多样性起了重要作用。岩浆房中的双扩散对流、岩浆房的再充填以及边界作用等是岩浆流体动力学的重要机制,对它们的研究,使人们对火成岩的成因和演化以及地球动力学产生了新的认识。本文还概述了流体动力学机制的主要地质结果,如:地幔对流、成矿作用、带状岩浆房、层状侵入体以及火山岩中的流体动力学等。但直到目前,岩浆流体动力学机制及其应用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深部陆壳的生长及壳幔相互作用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火成岩及其中的深源包体是研究壳幔深部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文中以济南辉长岩及其深源包体的研究为例,揭示华北陆台地区造山带陆壳增厚的特征。济南辉长岩具造山带火成岩属性。辉长岩中首次发现的尖晶石单辉岩和石榴石单辉岩包体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辉石岩包体不同,其主要矿物为深绿辉石,以及钙铝榴石、钙长石、方解石等一些富钙矿物和镁铁尖晶石等。这些辉石岩包体并非来源于上地幔,对岩石组构、矿物组成以及矿物化学研究表明,辉石岩包体也不是从寄主辉长岩中直接结晶出来的。根据相平衡关系、矿物化学特征研究以及热力学计算表明,这种特殊类型的单辉岩包体来自大约50~60km的深部陆壳,可能是下地壳富钙物质与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这些记录表明本区燕山期是一个增厚的陆壳。  相似文献   
14.
铜陵Cu-Au(Ag)成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文章讨论了铜陵Cu-Au(Ag)成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标志,划分出9个亚系统,其中的5个为已知的中型以上矿床的分布地段,4个为该文预测的可能找到中型以上矿床的亚系统。在此基础上概略地识别出8个长江中下游铜陵铁成矿带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提出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类型和性质制约矿床(田)内优势矿种的发育,壳镀岩浆房和壳内岩浆房分别控制系统和亚系统的形成及其分布,提出对系统、亚系统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识别、结构、成因、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北缘发现大型韧性剪切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正>柴达木北缘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元古界达肯大坂群中深变质岩以及上奥陶统浅变质火山岩中。是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发现并厘定。该韧性剪切带北起苏干湖,经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至沙柳河,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约600km。带内变形强度并不均一,形成  相似文献   
16.
广东普宁麒麟幔源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稀土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表明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具有平坦的分布型式,二辉橄榄岩分布在世界二辉橄榄分布区域内,方辉橄榄岩HREE含量较低;辉石岩的分布型式与印度洋中脊玄武岩公布型式相近,玄武岩的分布型式明显亏损重稀土元素,它与夏威夷碱性橄榄玄武岩分布型式相近以.稀土元素分配系数的计算表明,二辉椰榄岩和玄武岩岩浆之间、方辉橄榄岩阳辉石岩岩浆之间处于平衡.辉石岩岩浆和玄武岩岩浆是起源于上地慢的原始岩浆.这与辉石岩和玄武岩主要元素的化学成分一致.稀土元素的研究暗示了该区土地馒曾发生过稀土元素的分异.在辉石岩浆形成之前,在上地幔的较高部位即玄武岩岩浆的源区轻稀土元素微具富集,而在上地幔的梢下部位即辉石岩岩浆形成的源区轻度亏损了轻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主要基于火成岩组合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提出碰撞型蓝片岩是大洋闭合与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和标志,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作用的岩石学记录,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火成岩组合是水平缩短式陆内造山带边界的标志,造山末期A型花岗岩是造山带崩塌的标志。重建了祁连山—柴达木地区与北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和造山过程。讨论了新生代陆内造山-岩浆作用,提出了青藏-喜马拉雅陆内造山火成岩的成对性,由此探索了陆内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8.
浙赣皖相邻区与铜陵、德兴地区岩石系列相似,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岩石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地区两个矿集区的岩体偏酸性,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德兴地区和铜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从浙赣皖相邻区→德兴地区→铜陵地区,岩体的里特曼指数逐渐增加,A/CNK逐渐减小,K/(K Na)逐渐减小。在岩石化学特征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矿集区的岩体富Si、K,贫Mg、Fe、Ca等暗色矿物组分及Ti、P等不相容元素组分,从浙赣皖相邻区→德兴地区→铜陵地区岩石明显地向贫Si、K富Mg、Fe方向演化。在岩石成因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个别为S型花岗岩,德兴和铜陵两个矿集区岩石均为Ⅰ型花岗岩,无S型。痕量元素、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表明浙赣皖相邻区的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而德兴地区及铜陵地区为壳幔混合型或有大量幔源物质的参与,其原因可能与3个地区不同的构造背景有关。综合上述对比研究,认为在浙赣皖相邻地区要找到铜陵式的Cu矿和德兴式Cu、Mo矿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与油气包裹体同期形成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本地区埋藏史和热史,确定登娄库组三、四段砂岩天然气成藏期为96~81.5Ma,并可细分为3期(分别为93~91Ma、88.8~82.8Ma和82.3~81.5Ma),前两期持续时间长,第3期时间相对较短。根据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宏观上受T4断层控制、微观上呈发育→较发育→不发育旋回性分布的特点判断,裂缝是酸性流体的运移通道,早期T4断层的形成时期是次生孔隙大量形成的时期:其中青山口组青一段沉积时期储盖匹配性最好,形成的次生孔隙与油气注入时期匹配,易形成气层;姚家组沉积时期储盖匹配关系好,但气源可能不足,该期形成的次生孔隙可能会形成低产气层或气水同层;登娄库组沉积时期储盖匹配性差,形成的次生孔隙难以保存,最终会形成干层。  相似文献   
20.
以深入分析福建省毛洋头铀矿田成矿特征为前提,以总结、收集、处理研究区内地质、矿产、遥感等多源信息为手段,借助MRAS技术平台,采用人机互动式的特征分析方法,对该矿田的铀矿资源进行了定位预测与评价,初圈靶区16片,并最终优选出8片.该预测结果对本区下一步火山岩型铀矿的勘查布置及找矿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