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低震级地动事件性质识别是当前地震检测的一个难点.地震学分析为判定可疑事件的震源类别提供了有效识别方法.从时间域简易的振幅周期测量、到频率域利用整个震相的频谱特征、并进一步扩展到倒谱域的峰值判据,为鉴别人工爆炸与天然地震的震源性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处理及大地震速报软件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锐  顾小虹  王永力  赵永  王斌  谢湘薇 《地震》2001,21(4):47-59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系统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有: 实时收集、存储4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的地动波形数据,进行地震事件实时检测、自动定位、报警、人机结合精确定位。可速报国内MS≥5.0、邻区MS≥6.0、世界范围MS≥7.0地震的震源位置及震级。软件系统的主要特点: 双机热备份,使用多种编程技术,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稳定性高。提出地震定位计算法的几何背景,双曲线与圆相交地震定位法等。丰富和发展了地震定位理论,解决了初始定位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大地震速报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机交互系统,操作简便,用图形和数字给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地震波形和地震定位结果,是一个计算机辅助思维、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23.
空间数据统计分析的思想起源与应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 《地理研究》2018,37(10):2058-2074
系统总结了空间数据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并分为五个时期:① 早期孕育(计量革命之前),其重要思想是19世纪初德国的区位论;② 计量革命(1950-1960年代),主要是经典统计学的应用和理论探索;③ 空间统计学(1970-1980年代),重点是空间点数据、面数据和空间连续性数据的分析;④ 成熟与扩散(1990-2000年代),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发展成熟并快速向其他领域扩散;⑤ 时空大数据(2010年以后)。换句话说,计量革命开始后的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大约每20年有重要的新技术或方法出现,到现在已经具有成熟、系统化的方法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而在当前的时空大数据时期,其发展需要计算机科学家、统计学家和地理学家等不同学科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4.
为有效提高山西测震台网震相识别精度,在论述小波变换原理基础上,结合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针对干扰大、能量弱的震相,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常见噪声干扰相对地震信号频率较高,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压制噪声,提高震相识别精度;对于能量较弱的震相,可以利用小波变换分解信号,按频率逐层进行震相识别。分析认为,小波变换是识别山西地区震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水资源问题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并综述了水资源问题CGE模型的几个研究方面:水资源价格、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市场和水权交易,以及可持续性和水患等其他问题。其研究小到一个县级流域,大到全球。水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其他部门,CGE模型适合于水资源问题研究。在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水资源问题CGE模型的基本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6.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速报定位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孟玉梅  赵永  王斌 《地震》2001,21(3):65-69
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目前地震速报定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利用1990~1997年的速报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地震震中位置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7.
地下高压气体对汶川地震灾害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8年5月28日汶川M8.0级地震后滑坡和堰塞湖的形成和分布特征,以及震后地下喷发物和灾害形成与分布特征的考察,结合龙门山地区侏罗纪前的海洋环境和现今龙门山前川西坳陷存在大量圈闭构造和地下3km的巨厚底层含大量异常高压天然气体这一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地下异常高压气体在地震时高速膨胀,在地下裂隙和断层等面状通道快速剪开底层涌出,造成岩体飞移、流动和扩散是产生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相比“九五”期间,“十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的技术系统得到了全面提升.新技术系统庞大而复杂,刚刚运行就成功经受了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考验.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子系统的情况.例如,全国测震实时数据流系统、国家台网实时处理系统和人机交互分析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