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赵志中 《广东地质》2001,16(2):93-95
通过实例论述了再创性想像与创造性想像在地质找矿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后者比前者复杂和困难得多,它是新意像的独立创造,其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在地质找矿过程中,矿床学想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2.
徐刚  赵志中  王燕  王书兵  丛楠  李玉成 《地质通报》2007,26(8):1048-1055
若尔盖高原盆地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曾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好的草场。若尔盖高原盆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一旦失去平衡,生态环境将呈现由沼泽→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逐级退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若尔盖高原盆地逐渐沙漠化、岩漠化,部分地段甚至出现沙(岩)进人退、沙(岩)进路移的景象。遥感动态调查证实,该地区2000年沙漠化、岩漠化区面积已达43911.15hm2,比1986年扩大了6280.44hm2。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山丘的北坡和垭口,岩漠化分布在山丘的南坡。沙漠化、岩漠化主要受北西向季风、地貌条件、松散沉积物、古沙丘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33.
三门峡地区黄土与古季风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以陕县张汴乡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15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145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黄土地层为L1-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B/M界线位于L7下部,J事件位于S11/S12,O事件位于L23-L26,M/G界线位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20cm处。古季风代用指标的磁化率、碳酸盐及〉30μm的粒度组分均显示了约2.6Ma以来季风变迁  相似文献   
34.
对大箐梁子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孢粉分析。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剖面中B/M界线出现于32.6m处,剖面下部出现了C1r.2r-1n极性事件; 本次测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箐梁子组形成于1.256~0.195MaB.P.。孢粉记录反映在此期间该区经历了凉湿(1.256~1.180MaB.P.)—暖干,后期偏潮湿(1.18~0.94MaB.P.)—暖湿(0.94~0.66MaB.P.)—温湿(0.66~0.59MaB.P.)—凉干(0.59~0.40MaB.P.)—干旱(0.400~0.195MaB.P.)的6个气候演变阶段,揭示出5次明显气候转型事件。通过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或相同季风环流系统中其他剖面气候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气候转型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箐梁子剖面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受青藏高原"昆黄运动"阶段性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同时也受该区季风环流的复杂性、特殊的地貌部位等区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非线性科学在地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线性大系统,它依赖于与宇宙星体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内部的耗散过程来维持自身的运动状态和各种层次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中东部第四纪冰碛物暴露年龄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冰盖通常会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形成的时间和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就地成因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测定方法,对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的第四纪冰碛物进行了10Be、26Al和21Ne暴露年龄测定,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冰川核素暴露年龄。三种核素暴露年龄的一致性显示每期冰碛物沉积有一个确定的暴露时期,测试结果表明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出现了两期第四纪冰期,一期形成于距今1·6~8万年,另一期形成于距今16~18万年。  相似文献   
37.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8.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花岗岩石林由燕山期花岗岩形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纪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如山脊上发育了由花岗岩构成的冰川遗迹一刃脊和角峰,这些冰川遗迹也就是花岗岩石林形成的雏形。同时,花岗岩受到冰川和流水侵蚀,特别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及风蚀等作用,在内、外动力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北大山花岗岩石林以其独特地质特征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39.
Himalaya-Karakorum-Tibet Workshop,简称HKTW,创办于1985年英国伦敦剑桥大学,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0届,主要是为研究青藏高原,或对青藏高原感兴趣的国际地学专家提供相互交流的舞台,让大家有机会展示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各自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40.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74.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40.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黄土为L24-L33的连续风尘沉积,下部红粘土为RS1-RS5的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M/Ga界线位于33.8m处,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20cm,Ga/Gi界线位于56.25m处的RS3中下部。该区红粘土近5Ma至2.6Ma的风尘沉积夹河湖相沉积。指望剖面的红粘土地层磁化率较黄土高原内部偏高,总体特征一致,说明近5Ma来东亚季风在区域演化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