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59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热幔柱构造—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热幔柱构造──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赵国春,吴福元(地球科学系)自60年代末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经过地质学家近30年的努力不懈地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在解释全球板块边缘上各种地质作用方面获得巨大成功。然而,在解释远离板块边缘或板块之下各种地质作用方面,...  相似文献   
32.
变质流体的缓冲作用及其理论意义赵国春(长春地质学院,长春130026)关键词变质流体,内部缓冲作用,外部缓冲作用有关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作用和外部缓冲作用的认识是近年来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人们早已意识到变质流体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可能起着...  相似文献   
33.
闽北政和地区晋宁期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有  赵国春 《福建地质》1993,12(3):195-201
通过宏观和微观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作用。其中,前三期构造变形作用发生于晋宁期,第四期构造变形作用为后期加里东运动叠加的产物,四期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形迹各不相同。变质岩石的区域性面理是第二期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轴面叶理,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的产状。  相似文献   
34.
35.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层序。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断陷存在古生界储层,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成果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和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华北中部带是一条古元古代陆-陆碰撞带,沿此碰撞带华北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拼合形成统一克拉通基底。近期获得的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资料显示,华北中部带是在位于东、西陆块之间的古大洋岩石圈向东部陆块下面俯冲所形成的大陆边缘弧或日本式岛弧基础上发展而成。在2550~2520Ma期间,俯冲致使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大量花岗质岩浆上侵至地壳浅部层次,形成与绿岩伴生的花岗质侵入体。在2530~2520Ma期间,大洋岩石圈俯冲和脱水导致其上部的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熔浆喷出地表形成中部带内绿岩组合中的镁铁质-长英质火山岩。同时,广泛的镁铁质-长英质熔浆上侵导致一些弧后或弧间盆地在中部带内形成。在2520~2475Ma期间,大洋岩石圈俯冲导致下地壳进一步熔融,形成钙碱性花岗质岩浆,在中部带内形成大量TTG岩套。在元古宙期间,由于弧后盆地的进一步拉张,华北中部带内经历了2360Ma、~2250Ma、2110~21760Ma和~2050Ma等若干幕偏碱性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此同时,在这些弧后盆地或弧间盆地形成一系列古元古代火山-沉积建造。在2150~1920Ma期间,可能由于大洋中脊的俯冲,华北中部带经历一次强烈的拉张事件...  相似文献   
37.
西沙群岛在下中新统上部、中—上中新统和上新统产三层白云岩、C、O 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3层白云岩中,除第一层 X606号样品δ~(13)C 和δ~(18)O 为负值,分别为-1.71‰和-3.17‰外,其它样品δ~(13)C 和δ~(18)O 组成相似,均为正值,δ~(13)C 在0.80‰~3.16‰之间,平均为2.24‰;δ~(18)O 在0.56‰~5.23‰之间,平均为2.56‰。表明白云岩为准同生成因,与冰川事件引起的超浓缩海水有关。根据δ~(18)O 计算的海水盐度为34.52%~39.98%,平均为36.88%,温度为-8.80℃~14.89℃,平均为1.07℃。白云岩结构、矿物组成、包裹体类型和特征研究表明,白云石在后生成岩演化过程中,遭受埋藏成岩流体和热液流体的改造。根据包裹体测定,埋藏成岩流体盐度为2.07%~6.30%,平均为4.55%,温度为58.4℃~89.4℃,平均为72.8℃,密度为1.00~1.02g/cm~3,平均为1.01g/cm~3;热液流体盐度为0.53%~6.45%,平均为3.84%,温度为103.3℃~296℃,平均为155.6℃,密度为0.95~0.98g/cm~3,平均为0.96g/cm~3。测试结果表明,热液成分与地层水成分基本相同,大致与正常海水盐度相当或微咸。这说明岩浆作用主要为热液流体提供热量,并使地层水加热循环,而没有明显的物质成分供给。  相似文献   
38.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新格局——从岩石圈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陆的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模型和根据岩石圈动力学性质划分的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边缘海洋壳型和岛弧型5大岩石圈类型为基础,结合现今中国大陆西部挤压、东部拉张伸展的特点,提出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银川盆地西边界的岩石圈不连续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一级构造单元;不同类型岩石圈为其二级构造单元,一些造山带型岩石圈的亚类为三级构造单元,并结合地质历史,简要讨论了其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9.
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单元特征及早元古代拼合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华北克拉通基底可分为东部陆块、西部陆块和中部带. 西部陆块是由其南部的鄂尔多斯陆块和北部的阴山陆块沿华北西部孔兹岩带在早元古代(~1.9 Ga)碰撞对接而成. 在~1.85 Ga, 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带发生碰撞拼合而形成现今的华北克拉通统一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40.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构造结.这里是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构造应力作用最强、隆升和剥露速率最快、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位于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区可分为3个构造单元:冈底斯(拉萨)陆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