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钙锰矿是表生环境中常见氧化锰矿物. 文中初步探讨了常压下影响钙锰矿形成的温度、金属离子、溶解氧、pH值等几个环境因素, 结果表明: (1)钙锰矿的形成转化速率和结晶度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 且温度的影响比其它因素显著; (2)钙锰矿形成的前驱物布塞尔矿结构和层间金属阳离子性质影响相应布塞尔矿向钙锰矿的转化, 层间离子以弱结合力与布塞尔矿锰氧八面体层作用有利于形成钙锰矿; (3)较低温度下适量的O2可促进钙锰矿的形成; (4)体系pH值对钙锰矿形成有一定影响, 在相对较弱的酸碱条件下均可形成钙锰矿. (5)前驱物布塞尔矿经过老化后更易形成钙锰矿.  相似文献   
882.
镉是世界上公认的13种优先考虑的污染元素(Keith and Telliard,1979)和被俗称的重金属"五毒"之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痛痛病"中毒事件以来,镉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Azcue,1999).北美、北欧和东亚均发生了因铅锌矿山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Ma和van der Voet,1993;Smolders等,2003).铅锌矿床是镉富集最常见的场所(Ye和Liu,1999),而闪锌矿可构成富镉的工业矿物(Leach,1995).云南金顶铅锌矿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床,长时间大规模的矿业活动导致大量镉等重金属元素从矿石中释放出来并向表生环境迁移,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本文分析了金顶矿区围岩-原生矿-氧化矿中镉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镉在矿(岩)中的富集规律,为铅锌类矿山伴生元素镉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3.
几种氧化锰矿物对As(Ⅲ)的氧化特性及针铁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分析、氧化还原平衡、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镜(TEM)等方法与技术研究了水钠锰矿、钙锰矿和黑锰矿等三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氧化锰矿物对As(Ⅲ)的氧化特性,及针铁矿对上述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氧化锰矿物对As(Ⅲ)的氧化能力差异较大,氧化能力受矿物组成、结晶度和表面性质等因素影响。水钠锰矿的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钙锰矿。低价矿物黑锰矿的氧化能力最弱,但其氧化过程释放Mn2+的量比水钠锰和钙锰矿的均高。对As(Ⅲ)的最大氧化量大小顺序为:水钠锰矿(480.4mmol/kg)>钙锰矿(279.6mmol/kg)>黑锰矿(117.9mmol/kg)。体系中存在针铁…  相似文献   
884.
韩雷  王洪庆  谭晓光  林隐静 《气象》2007,33(1):3-10
基于雷达数据的风暴体识别、追踪及预警方法是最早出现的临近预报技术,也是天气雷达系统和强天气预警业务的基本组成部分。风暴体识别、追踪及预警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持续性预报法、交叉相关法和单体质心法,它们都属于外推预报法。其中,持续性预报法目前已经被后两者取代。首先较详细地介绍了交叉相关法和单体质心法的研究历史和主要算法,然后集中介绍了近几年来在外推预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方法。最后,结合悉尼奥运会期间的FDP项目,讨论了临近预报技术的检验和准确性评价,重点介绍了列联表方法。  相似文献   
885.
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是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油田开发的重要特性。通过测量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溶液的表面张力及其与亲水(亲油)载玻片、原油间的接触角,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油藏润湿性的改变行为。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固界面和油水界面的吸附使润湿性发生变化,且其在水固界面的吸附模式是决定润湿性改变的关键。同时,在测定油水界面张力,计算水固、油固界面张力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各界面张力对润湿性的影响程度:水固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油固界面张力。可见,在利用表面活性剂改变润湿性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水固界面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86.
秦岭岩群是秦岭造山带中最古老的地体之一,其强烈的构造变形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信息。本文在野外构造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分析和锆石U?Pb定年,对秦岭岩群进行了构造变形解析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秦岭岩群古生代构造变形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斜向挤出抬升,其构造变形时间为426.7±5.8 Ma~395.7±7.4 Ma。该期构造变形温度为480℃~560℃,对应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差异应力为20.19~56.54 MPa,应变速率为1.82281×10-13s-1~5.62102×10-13s-1,付林参数为0.29~0.47,涡度值为0.57~0.75。综合前人研究及本次构造变形分析,认为秦岭岩群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汇聚背景下经历了由东向西的斜向挤出抬升。  相似文献   
887.
为了研究西秦岭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选择西秦岭凤县地区靠近商丹断裂带的龙王沟岩体的花岗岩和闪长岩、唐藏岩体闪长岩进行了地球化学测试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并对龙王沟岩体的花岗岩和闪长岩进行了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分析.龙王沟岩体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3±4 Ma和439±5 Ma,闪长岩年龄为453±3 Ma,早于花岗岩侵位.龙王沟岩体的闪长岩和唐藏花岗闪长岩ΣREE分别为(107~181)×10-6和(209~321)×10-6,稀土配分曲线特征相似,都明显右倾,轻、重稀土分馏强烈((La/Yb)N分别为7~13和31~57),都没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分别为0.88~1.00和0.79~0.87),唐藏花岗闪长岩相对于龙王沟闪长岩,具有高的SiO2和Na2O含量,较低的TiO2和CaO含量,较高的ΣREE,Ba和Th相对更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更强烈,负Eu异常稍明显.龙王沟闪长岩与唐藏岩体其侵位时代一致,认为他们都来源于下地壳,在上升过程中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唐藏花岗闪长岩经历的岩浆演化相对较为充分.龙王沟花岗岩的样品Hf同位素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虽然εHf(t)全部为正值,但峰值分别为0~3和7~10,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1~1.4 Ga和0.8~1.0 Ga,结合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们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的构造环境,来源于秦岭群的部分熔融,同时有俯冲作用带来大量的洋壳中的基性岩的加入,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较为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龙王沟岩体是一个由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岩浆侵位形成的复合杂岩体,经历了板块俯冲到碰撞挤压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记录了秦岭洋从俯冲到闭合各阶段的构造演化信息,秦岭洋在古生代的俯冲造山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伴随的岩浆活动从早古生代一直持续到中古生代.   相似文献   
888.
胡平  谭中坚 《贵州地质》2018,35(4):389-392
通过对黔东地区锰矿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简要介绍其选冶方法,并根据黔东地区锰矿储量情况,阐述了其对我国锰资源安全供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9.
强电磁干扰区大地电磁远参考技术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川市调查区工业干扰强烈,地层结构复杂。为了研究在城市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大地电磁远参考技术应用效果,在铜川市调查区布设了一条音频大地电磁法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法进行数据反演,并结合工作区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远参考技术对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受噪数据质量,反演成果与地质资料更为吻合。  相似文献   
890.
根据沉积充填与沉积演化分析,昌都盆地中生代为一个叠合型盆地,晚三叠世为一个陆内断陷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萎缩期,侏罗纪为一个受东、西两侧造山带挤压而形成的山间坳陷盆地。喜山期,昌都盆地经历了强烈的改造。昌都盆地存在3套烃源岩,即阿堵拉组和夺盖拉组潟湖相泥岩和沼泽相含煤岩系、中侏罗统东大桥组深湖相泥岩和灰岩; 4套储集岩,即甲丕拉组河流相碎屑岩、阿都拉和夺盖拉组滨岸相和三角洲相碎屑岩、波里拉组颗粒灰岩和白云岩。有利油气构造均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的生油阶段基本吻合,可形成较好的油气成藏,其中昌都-察雅香堆为最有利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