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线性谱法和LINFIND方法,分离了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岩石的多磁成分,并采用岩石磁学和褶皱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剩磁稳定性.对于塔里木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的岩石其携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具有两组次生磁性成分和一组原生剩磁成分;原生剩磁成分的解阻温度为550℃,而两组次生成分的解阻温度分别为175-250℃和300一375℃,可能为生物剩磁和次生氧化形成的剩磁.白垩纪岩石的携磁矿物以亦铁矿为主,同样具有两组次生剩磁和一组原生剩磁;两组次生剩磁分别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和岩石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剩磁.塔里木盆地中生代早期极移不明显,处于一个相对平静时期;侏罗纪至白垩纪盆地则主要表现有一定规模的南移,伴有顺时针旋转运动。盆地白垩纪的古纬度与现在纬度相比,仍存在17°-20°左右的纬度等,这一纬度差是通过白垩纪以后塔里木板块的北向漂移和板块北部造山带的压缩及边界的大型走滑作用来缩小;另外,压实作用也可能是由垩纪磁倾角变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扬子褶皱带和中扬子褶皱带走向差异的机制,我们对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的关键地区重庆市万州和云阳两个地区的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逐步热退磁分离出两个组分,低温组分(LTC)在所有样品中均分离出来,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中侏罗世样品和万州地区的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HTC)也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云阳地区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通过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在褶皱展平至33.8%时,精度参数达到最大,相应的古地磁方向为D=19.1°,I=48.9°(α95= 6.3°),古地磁极为73.5°N,198.2°E(dp=5.5°, dm=8.3°),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极对比,此高温组分揭示云阳地区在褶皱变形的后期经历了7.7°±6.1°的顺时针旋转.结合前人的数据,我们认为中扬子褶皱带普遍存在弯山构造(orocline),这可能与华北板块向华南板块的挤入作用有关;但是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地区的弧形弯曲总体上不是由弯山构造形成的,很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的宏观板块构造背景下的应变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山西吉县沃曲桃园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一个背斜剖面的早三叠世红层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对逐步热退磁矢量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各磁组分的解阻温度谱分析,估计了携磁矿物.分离出4种磁成分:镜铁矿携带的沉积或沉积后剩磁;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等温剩磁和粘滞剩磁.特征剩磁(最高解阻温度Tu≥670℃)通过倒转检验、(递增)褶皱检验,平均方向为偏角D=-25°,倾角I=41°,相应的极位置为65°N、356°E.  相似文献   
14.
韩玉林  谈晓冬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588-2594
一般认为磁组构能有效地反映岩石所经历的应变特征.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磁组构和不同期次应变之间的关系,对来自华南地块两个地区的早三叠世灰岩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磁组构以及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来自湖北通山县的样品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这为解析磁组构和多期次应变提供了理想的机会.岩石磁学结果显示携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和非磁滞剩磁各向异性(AAR)结果显示其最小轴与层面垂直,最大轴和中间轴分布于层面内,反映了沉积和压实作用产生的应变,而后期构造应变在磁组构中没有体现.来自广东连县的样品发育有渗透性压溶缝面理和方解石脉,说明经历了构造应变.AMS结果没有显示占优势的组构方向.AAR结果显示三轴组构,其最大轴分布于最大应力方位,与构造应变特征吻合,最初的压实组构被构造应变组构所代替.上述结果表明:(1)AAR可以很好地反映渗透性应变的特征,而AMS有时会失效;(2)应变的尺度要小于样品的尺度,磁组构才能有效地反映应变.  相似文献   
15.
对来自塔里木盆地北部5口钻井的部分中、新生代沉积岩岩芯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重磁化组分和特征剩磁组分与露头样品的比较,确定了井下样品的喜山期严重重磁化;并通过烃类分析和对磁性分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了与碳氢化合物有关的球形磁铁矿颗粒和具有黄铁矿格架颗粒的球形磁铁矿聚集体,从而认为重磁化与油气移聚相关,据此确认了喜山期的油气移聚.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主成分分离及线性区段等方法 ,使早白垩世样品明显分离出二组磁组分 .叠加剩磁为喜山期重磁化 ,特征剩磁明显偏离现代地磁场方向 ,经倾斜校正后 ,有很好的一致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 ,给出塔里木地块库车坳陷早白垩世巴西盖组古地磁新数据 .综合已有的古地磁结果 ,获得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平均剩磁方向及平均古地磁极 ,阐明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磁倾角明显偏低这一现象 .分析导致磁倾角偏低的诸多因素 ,认为压实作用可能是导致磁倾角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  相似文献   
17.
前人研究表明,粤东海盆、南沙地块东部、加里曼丹西部存在晚三叠—早侏罗世海相地层,并且沉积相和古生物的对比认为它们在晚三叠—早侏罗世可能属同一海盆。文章对广东梅县、惠州和东莞的下侏罗统进行了古地磁研究,试图从古地磁的角度探讨粤东海盆、南沙地块东部、加里曼丹西部是否同属一个海盆。本文退磁结果表明,梅县玄武岩样品分离出低温剩磁和高温特征剩磁;惠州样品只有少数能分离出低温剩磁,难以统计方向;东莞红层样品分离出低温剩磁、中温剩磁和高温特征剩磁。梅县和东莞低温剩磁方向与当地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结果。所有采点中,只有2个采点分离出了高温特征剩磁,难以用褶皱检验方法检验高温特征剩磁是否原生剩磁。若用华南地块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参考极限定东莞和梅县磁倾角大小,对比东莞中温剩磁、高温特征剩磁和梅县高温特征剩磁褶皱展平0—100%的倾角范围,讨论各剩磁在褶皱展平的形成阶段,结果为东莞中温剩磁在褶皱展平70%—80%时获得;东莞高温特征剩磁可能在褶皱展平后获得;但无法确定梅县高温特征剩磁最可能在哪个褶皱展平阶段获得。磁组构揭示了东莞红层沉积和压实特征,增加了东莞高温特征剩磁为原生剩磁的可能性。等温剩磁曲线、热退磁曲线和交变退磁曲线表明,东莞红层的携磁矿物为赤铁矿;梅县玄武岩部分样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部分样品携磁矿物为赤铁矿。文章的古地磁结果虽然未能回答"粤东海盆、南沙地块东部、加里曼丹西部是否同属一个海盆"的科学问题,但为今后进一步的古地磁工作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钻孔岩芯古地磁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运用现代地磁场黏滞剩磁以及磁组构测试数据对钻孔岩芯进行古地磁研究的方法,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塔里本盆地北部钻孔岩芯的古地磁研究。作者还就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一个背斜剖面的早三叠世红层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对逐步热退磁矢量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各磁组分的解阻温度谱分析,估计了携磁矿物.分离出4种磁成分:镜铁矿携带的沉积或沉积后剩磁;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等温剩磁和粘滞剩磁.特征剩磁(最高解阻温度Tu≥670℃)通过倒转检验、(递增)褶皱检验,平均方向为偏角D=-25°,倾角I=41°,相应的极位置为65°N、356°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