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5篇 |
免费 | 356篇 |
国内免费 | 5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9篇 |
大气科学 | 189篇 |
地球物理 | 276篇 |
地质学 | 952篇 |
海洋学 | 207篇 |
天文学 | 40篇 |
综合类 | 111篇 |
自然地理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7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3篇 |
1944年 | 3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环渤海海岸带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强烈地区,土地利用是人-地作用的重要方式,并通过格局变化体现。文章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软件平台,对环渤海海岸带及所属的38个县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省际和距海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地类面积在省(市)际间分布不均衡,其中林地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草地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河北省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天津市水域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在三省一市分布较均衡,且为区域基质地类;(2)地类面积按照距离海岸线由近到远的次序,分布有差异。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距海岸线15 km区域内,林地占比随离海岸线距离增加逐渐提高,未利用地和水域占比逐渐降低,其他地类无明显变化;(3)从地类转移情况看,在2000—2010年期间,地类呈现由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路径;其中在15 km范围内,水域和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转入源;在其他范围转入源以耕地为主;(4)从空间热点上看,渤海湾的天津地区是建设用地增加热点地区,而莱州湾西部是耕地增加热点地区;(5)环渤海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其中渤海湾延伸最大,其次为莱州湾东南部和辽东湾的东岸。 相似文献
82.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相似文献
83.
84.
85.
86.
本文以台州市椒江景元花园康居工程为例,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基本原理、设计理论进行论述,通过静荷载试验及建筑物沉降数据分析,证明新型复合地基在沿海深厚软土地区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CCSD在线流体监测捕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可能的超远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相似文献
88.
89.
利用潮输沙量的计算方法,估算了闽江口入海口内3个断面所包围区域溶解态镉、铅和铜的收支平衡,从而研究了这些重金属的河口行为。 相似文献
90.
山东旧店金矿床位于胶东半岛招平断裂带南段,是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的中型金矿床。矿区内花岗岩类十分发育,类型多样,但是对这些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和成因一直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对该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对该矿床4号、6号和12号矿脉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含石榴子石二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开展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质片麻岩年龄为709.1±4.1 Ma(6号脉),含石榴子石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64.1±1.9 Ma(4号脉),黑云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57.5±1.1 Ma(4号脉)和145.2±1.5 Ma(6号脉),花岗质伟晶岩年龄为146.5±0.7 Ma(12号脉)。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旧店金矿床存在新元古代、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期岩浆活动,其中晚侏罗世含石榴子石二长花岗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岩石圈由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均为S型花岗岩,它们既是该矿床的赋矿岩体,同时可能也是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