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篇 |
大气科学 | 66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99篇 |
海洋学 | 4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东北冷涡的位涡动力诊断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一次较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利用自然坐标系下的Ertel位涡守恒原理,分析曲率位涡和切变位涡之间的转换及分布特征,得出了涡旋加强或减弱的位涡动力诊断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提出了预报东北冷涡过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62.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已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外源水(硅酸盐风化)及外源酸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选取万华岩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流域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比为64%和36%,于2017年对洞口进行为期一年的取样监测,并分别于4月和9月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内13个水点的离子组成进行监测,利用水化学平衡法和Galy模型,对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通量进行了计算,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的岩石风化和碳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岩石风化消耗CO2的速率为31.02 t?(km2?a)-1;以碳酸岩风化为主,其风化速率为硅酸盐溶蚀的20倍;流域内碳酸盐岩风化对CO2消耗量占到整个流域的92.16%;不同岩石风化类型对碳通量的贡献率以碳酸溶解碳酸盐岩最大,为87.06%;流域上游的外源水对岩溶碳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外源水汇入后碳酸盐岩碳汇速率可以达到无外源水汇入流域的2倍;硫酸溶解碳酸盐岩次之,为9.24%;碳酸风化硅酸盐岩最小,为3.7%,在计算流域碳汇量的时候应将硫酸参与岩石风化的影响去除。 相似文献
263.
264.
265.
266.
267.
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强对流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多年统计资料和个例分析知道,水平非均匀加热例如湖陆加热作用,对强对流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首先把水平非均匀加热作适当处理,并由此建立一个简单的线性胞状对流模式.利用该模式进行热对流不稳定的理论分析,结果发现水平非均匀加热的温度梯度dT_0/dy的超过其临界值(dT_0/dy)_c=0.64℃/10公里时,则将使不稳定的热对流发展,而且对流带发展的最优宽度约为12.5公里,由初始扰动起增长10倍的时间约为25分钟.这些结果均与1979年6月8日洪泽湖畔的一次飑线发展过程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268.
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活动的数值试验——Ⅰ.太阳辐射加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活动,对东亚大气环流[1]和我国夏半年雨带均有重要影响,副高位置季节性南北变动基本特征为:从春到夏,副高不断北移,入秋以后,又往南撤.在这种北移和南撤过程中,副高移动并不是匀速的,而表现出有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在自南向北推移中,副高每年还有两次较迅速的北跳[2](见图1). 相似文献
269.
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活动的数值试验——Ⅱ.水汽凝结加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两维平均模式,考虑太阳辐射加热作用,曾对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模拟副高脊线的季节性北跳等结果[1]。本文采用相同的模式,除太阳辐射加热外,还考虑了副高北侧雨带中的水汽凝结加热作用,进行数值试验。考虑凝结加热后,仍能模拟出副高随季节北移和北跳等的基本特征,而且模拟结果还显示出,凝结加热可使副高脊线季节性北移所达的位置比之无凝结加热时偏南。因此,可以认为副高季节性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由太阳辐射加热决定,而其脊线位置的南北距平,是北侧降水带旱涝反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