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安徽铜陵矿集区冬瓜山矿床:一个叠加改造型铜矿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通过对安徽铜陵地区冬瓜山大型铜矿床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对比 ,笔者认为 ,冬瓜山矿床是一个海西期同生沉积的块状硫化物被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叠加而形成的大型铜矿床。经过岩浆叠加改造 ,底部的纹层状含燧石富水高镁碳酸盐岩变为蛇纹石 (滑石 )岩 ;胶黄铁矿、黄铁矿大部分变为磁黄铁矿。这种变质过程是在一种近于封闭的等化学条件下完成的 ,类似角岩化。在有岩浆加入的条件下形成交代夕卡岩 ,这类夕卡岩明显地晚于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层状“夕卡岩”。通过岩浆的叠加改造 ,在温度场作用下产生的排金效应使金向上部温度较低的场所富集 ,使矿床中金品位由下而上显著增大 (下部 0 .15× 10 - 6 ,上部 16 .4 7× 10 - 6 ) ,岩浆叠加改造过程中 ,排金效应是金矿床形成的机制之一。同时 ,海西期沉积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与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的叠加是形成大型—超大型铜 (金 )矿床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铜陵地区夕卡岩能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2.
中国中生代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中国及邻区中生代地质构造的演化主要表现为欧亚大陆东部增生和中国大陆陆缘及陆内变形作用,受特提斯一古太平洋及太平洋一印度洋两大动力学体系的控制,形成滨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3大构造域。作者在对829个典型矿床及大量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生代成矿环境和成矿特征,将中国中生代矿床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11个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着重论述了中国中生代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的基本特征,并简要概括了它们的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3.
再论紫金山矿田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紫金山矿田是由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主要组成部分,该矿床深部和边部相继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和低硫浅成热液型银(金、铜)矿、火山岩型铀矿及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异常等。自晚侏罗世开始,矿田内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及其热液蚀变,致使紫金山矿田形成多期次的成矿作用,它们相互叠加、富集以及空间上侧向排列的特点,构成“构造的构造”、“体中体”、“蚀变的蚀变”、“矿化的矿化”等特征的复杂多样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并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U、Ag→Au→Au、Cu→Cu→Cu、Mo→W、Sn”矿化垂直分带特征和“多层楼”成矿模式。在空间上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又显现出侧列分布的格局,构成了独特的“紫金山式”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通过对比研究表明:在紫金山铜金矿床深部仍存在着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边部可能具有的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等,展现出矿田内具有广阔的找矿新领域,为配合进一步地质勘查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金属成矿省地质历史演化与特大型矿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裴荣富 《矿床地质》1997,16(2):169-170,180
  相似文献   
75.
特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特大型矿床具有成矿偏在性并受控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它们是常规成矿作用 (过程 )中发生“引潮共振”而爆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 ,具有与中小型及大型矿床显著不同的成矿机制。异常成矿作用的发生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 ,如太古宙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 )、元古宙还原大气变态 (缺氧事件 )和显生宙构造圈热侵蚀 (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 ) ,其结果导致在短时限内发生成矿物质的超巨量工业堆积。研究和探索异常成矿作用的“基因”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前沿性课题  相似文献   
76.
金属成矿省等级体制成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成矿“时间维”造就“空间维”的活动论新思维,提出了金属成矿省等级体制成矿概念,即成矿构造背“景”、成矿构造聚敛“场”、金属成矿“相”和矿“床”4个成矿等级在1个金属成矿省内的成矿作用,及其随着地质历史演化进程,通过在一定地质时期的一定地质事件,促发4个不同等级的成矿组成以一定规律发生耦合。不耦合者不成矿,一般耦合仅成一般规模矿床,最佳耦合导致巨量金属堆积,形成特大型矿床。文章以华北板块北缘及其北侧金属成矿省为例,通过成矿等级体制的有序耦合、耦合程度及其巨量金属堆积机制的研究,发现巨量金属的堆积是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由一定的地质事件激发常规成矿作用发生异常“引潮共振”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大陆边缘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边缘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大陆边缘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是成矿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之一,世界上众多大-超大型矿床分布于大陆边缘的事实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认识。因此,认识和研究大陆边缘,包括其形成、演化、内部构造的时空配置结构以及构造属性和成矿系列专属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8.
共(源)岩浆补余分异作用与成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裴荣富 《矿床地质》1995,14(4):376-379
共(源)岩浆补余分异作用与成矿COMAGMATICCOMPLEMENTARYDIFFERENTIATIONANDMETALLOGENY裴荣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共岩浆是指同源岩浆,并有统一的岩浆库(magmachamher)。补余分...  相似文献   
79.
九江—瑞昌地区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江西武山铜矿床为实例,探讨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某些方面的问题。同熔岩浆同化大量古老基底岩石物质后,侵位至浅层时驱动地下水循环,造成志留系围岩即矿源层的广泛钾硅化蚀变和退色,出现成矿元素近矿地球化学降低场。其中析出的铜质随热液循环系统流经斑岩体中心而被加热蒸发浓集,形成含矿热液,并在有利成矿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文中强调了钾化蚀变在铜质迁移富集和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含矿热液钾离子浓度超过一定值时,铜质又可直接在斑岩体中沉淀形成斑岩铜矿。古铅和古锶同位素、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有力支持了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80.
南岭地区花岗岩矿床的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南岭地区花岗岩矿床的构造、地层地球化学和花岗岩等的控矿条件,总结了成矿花岗岩的六种成岩、成矿作用类型,讨论了花岗岩矿床呈矿床系列成矿的规律,划分了南岭地区花岗岩矿床的五大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