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赣南大富足花岗岩体西部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大富足花岗岩体位于南岭构造带北部,与武夷山构造带南段交汇处,为印支-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岩体。岩体西部的河草坑铀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铀矿田之一。大富足花岗岩基由小富足、上寮、赤泥、富城、草桃背5个岩体组成,均为富硅、贫铁镁、铝过饱和的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铀背景值。岩体西部边缘有一长10 km、宽1 km的紫色蚀变带,其下为绿色蚀变带,铀矿体赋存于紫色带底部与绿色带界面上下。铀矿经过了花岗岩成矿阶段、火山岩成矿阶段和淋积叠加成矿阶段。文章通过分析基底地层、岩体特征、构造、区域蚀变及铀矿化控制因素等,总结了该区"铀源丰富、热源充足、构造发育、蚀变强烈、剥蚀适中"等5个有利铀成矿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半岭及大坪山2处为最有远景的地段,分别位于岩体西部火山机构附近铀矿隐伏区及北部地堑区。  相似文献   
52.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重要地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Fe-Au-Mo多金属成矿区带。本文以鄂东南地区铁山岩体和金山店岩体为研究对像,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铁山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8.9±0.96Ma(样品jls1-110)、138.2±0.94Ma(样品jls3)、131.0±1.2Ma(样品jls4)和118.9±1.2Ma(样品jls5),金山店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8.6±0.88Ma(样品jsd),为早白垩世、燕山晚期。铁山岩体石英闪长岩εHf(0)为负值,εHf(t)为负值(-17.3707~-8.31555),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平均为1.33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03Ga;金山店岩体石英闪长岩εHf(0)为负值,εHf(t)为负值(-7.81135~-3.45982),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平均为1.03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56Ga。铁山和金山店石英闪长岩样品中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该地区为岩体形成时有壳源物质参加的这一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壳源岩浆提供补充。在结合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基础上,可以推断出鄂东南地区早白垩世矽卡岩型铁矿床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53.
草桃背矿床白垩纪橄榄玄粗岩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会昌断陷盆地沿石城-寻乌深断裂分布一条白垩纪橄榄玄粗岩系列的火山岩带。草桃背大型铀矿床内出露大富足岩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及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大富足花岗岩体岩石w(SiO2)平均为74.67%,碱总量(w(K2O+Na2O))平均为7.99%,w(K2O)>w(Na2O),w(CaO)平均为0.54%,w(Al2O3)>w(CaO+Na2O+K2O),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橄榄玄粗系列火山岩岩石w(SiO2)为45.78 %~59.78 %,w(K2O+Na2O)平均为7.37%,K2O/Na2O平均为1.02,w(TiO2)平均为0.86%, 全铁质量分数平均为7.09%,属偏碱性橄榄玄粗质火山岩类。草桃背铀矿床赋矿岩性为橄榄玄粗岩、碎裂花岗岩及隐爆角砾岩。赋存于碎裂花岗岩及隐爆角砾岩中铀矿石化学成分,与围岩花岗岩成分相似;赋存于橄榄玄粗岩中铀矿石,Fe2O3+Fe2O、CaO、MgO不同程度地带出,w(SiO2)明显增高,表明橄榄玄粗岩在成矿过程中,通过输出大量Fe、Mg、Ca等阳离子而促进铀离子从含矿溶液中沉淀。草桃背矿床的铀矿化与充填在草桃背火山口的橄榄玄粗岩关系密切,在时间上相近、在空间上相伴、在成生上相关,受橄榄玄粗岩岩浆系列热动力的影响,铀元素发生活化、转移或物质交换而成矿,成岩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从草桃背铀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及赋矿特征入手,总结了铀成矿是富铀矿的花岗岩基底、北东向构造及火山作用结合的产物,橄榄玄粗岩提供热源,并指出半岭、上寮、小富足等地段是寻找草桃背式铀矿床的极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4.
青海野马泉铁锌矿床地处祁漫塔格山与柴达木盆地之间的盆山结合部位,是矽卡岩型铁锌多金属矿床。矿体均呈隐伏?半隐伏状产出、具多期次强烈岩浆活动叠加等特征。长期以来,有关野马泉铁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和成矿时代众说纷纭,制约了对该矿床成因机制的认识及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矿床地质特征解剖,开展了成岩成矿年龄精测,探讨了成矿构造环境。铁锌矿体产于二长花岗岩与围岩地层的外接触带,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金云母、绿帘石等矽卡岩化作用。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成矿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29.5±2.2 Ma(n=22,MSWD=1.3);采用Ar-Ar分步升温法获得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坪年龄为222.0±1.3 Ma(MSWD=0.41)、等时线年龄为222.4±2.5 Ma(MSWD=1.4),证实野马泉铁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成矿岩体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为I-A过渡型花岗岩,具有高SiO_2,高K_2O/Na_2O,低P_2O_5,低Sr高Yb的特点。结合区域其他多金属矿床最新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认为野马泉矿床形成于东昆仑地区海西?印支造山旋回晚期、由碰撞向后碰撞转换的地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5.
南岭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成矿省,包括湘南、赣南、桂东、广东、福建,总面积达550000 km~2,以富产钨、锡著称于世。本文重点探讨本区中生代陆内造山的深部构造过程(作用)和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形成超巨量金属堆积的重要意义。南岭金属成矿省的构造演化可分为前寒武纪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克拉通化、两板块消减的陆间造山及太平洋板块向洋壳消减的大陆活化3个阶段。笔者提出了表壳的“行—列—汇”控矿模式。据地震、地温和地电测量,认为本区从深  相似文献   
56.
王少怀  裴荣富 《矿床地质》2007,26(3):346-352
冈底斯中段南缘矿集区位于西藏南部扎囊—桑日之间,面积约1500km2。该区已发现大小铜金矿床(点)近20处,累计铜金属资源量达200多万吨。文章从金属成矿省“景”、“场”、“相”、“床”4个等级体制出发,阐述了该矿集区在印-亚陆陆碰撞“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高原隆升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指出区内存在着与碰撞挤压、流体迁移汇聚有关的层控铜矿床,后碰撞伸展环境中的矽卡岩铜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3种矿床类型。利用成矿的背景构造、“成矿构造聚敛场”的控矿构造和“行、列、汇”的成矿构造,即按“构造的构造”(tectonic-structure)或称构造成因(tectonicgenesis)观点分析了成矿远景,并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7.
秦岭造山带矿床成矿系列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将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应用于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秦岭及邻区共有21个矿床成矿系列和24个亚系列,经历过6个构造-成矿旋回。秦岭区域成矿系列与构造-成矿旋回之间具有内在成生联系,其演化具旋回性和跨代现象:中、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与中、新生代为两个成矿高蜂期,分别对应秦岭造山带由陆缘裂谷向板块构造和由板块构造向陆内造山两次最重要的构造体制转化期:与火成活动及地壳开裂有关的成矿作用规模和强度在造山带的南、北成矿域及东、西成矿域之间具明显的旋回性和时-空振荡性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8.
正古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源于中国,但"路"之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造访中国时发表的《中国旅行纪》一书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历时两个半世纪、由中国开辟、从长安经西域与中亚以及与印度连接的丝绸贸易之路命名为Seidcustrassen(德文)。该路径跨越10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陆上和海上,陆上又分草原丝路、沙漠丝路和西南丝路;海上可分  相似文献   
59.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为超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化多呈席状、细脉浸染状、网脉—脉状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长)扁豆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初步研究表明:与银多金属共生的绢云母和辉钼矿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6.9±1.9 Ma和162.6±2.6 Ma,与区域侏罗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160~147 Ma基本一致。根据矿区外围白音诺尔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42~115 Ma,可以推测双尖子山银多金属主成矿作用与侏罗纪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而与后期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位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矿化和热液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双尖子山可能经历了多次矿化的叠加,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远程俯冲和中生代动力机制转换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0.
撰山子金矿床产出在赤峰-朝阳矿集区北段,是赤峰地区唯一位于兴蒙造山带内的金矿床,构造-岩浆控矿作用明显。金矿化主要受断裂控制,呈脉状、细脉状产出,矿化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本次主要开展对撰山子矿区的矿(岩)石硫同位、铅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研究,讨论撰山子金矿床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撰山子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水为特征,矿石中的硫和铅主要源于岩浆,部分继承了围岩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矿石铅同位素和撰山子岩体铅同位素组成具有良好的相似性,指示其具有同源性的成因联系。因此,撰山子金矿床可能为深部大规模富金的烧锅营子岩浆侵入活动的晚期隆起(撰山子岩体)的产物,可能为一个典型的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而非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