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84篇 |
地质学 | 176篇 |
海洋学 | 25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南泥湖—三道庄矿床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研究采用LA-ICP-MS方法对南泥湖—三道庄矿区内南泥湖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脉开展锆石U-Pb法测年,获得矿区内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5.2±1.5)146.7±1.2Ma。采集南泥湖矿区网脉状辉钼矿化样品和三道庄矿区浸染状辉钼矿化样品开展ICP-MS法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10个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43.4±2.0)146.5±2.3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5.03±0.69 Ma),等时线年龄为(146.0±1.1)Ma。表明矿区内花岗岩与矿脉的形成年龄一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外,此次测年工作确认了前人曾提出的158 Ma左右岩浆-热事件的存在,还揭示出东秦岭地区在175 Ma左右曾经历过另外一次岩浆热事件。前人测得南泥湖岩体年龄与其真实的形成年龄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岩浆岩中的锆石来源不均一,而测试的锆石数量有限,采用测量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不能真实地代表岩浆岩中全体锆石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地震b值与地应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即高应力对应低b值,研究汶川地震区b值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地震前后的应力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联合反演的方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M_s8.0)前后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工作,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内b值大小的变化趋势及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b值在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性,15 km以上b值较高,15 km以下b值较低,反映上部岩石为脆性,下部岩石为韧性的特征;(2)区域平均b值在汶川地震之后出现下降,而后有所恢复并逐渐增加,芦山地震后又降低,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同震变化和震后愈合过程;(3)分时段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在芦山地震之后,汶川地震破裂区b值下降,即应力增加,这意味着汶川芦山地震之间的空段存在韧性变形,且芦山地震的发生促进了汶川地震破裂区的愈合;(4)映秀附近彭灌杂岩区在震前呈现低b值异常,反映该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应力,可能是震后最大位错发生在该区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是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库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普遍使用冷备份方法。给出数据泵逻辑备份的新方法,并结合地震前兆数据库特点,介绍数据泵备份在地震前兆数据库中的应用以及备份与恢复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从WXS凹陷中低孔渗储层岩石声波实验出发,以岩样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为基础数据,求取出一系列的弹性参数,包括纵横波波速比、纵波波阻抗、横波波阻抗、泊松比、拉梅常数、剪切模量、体积模量、杨氏模量,等等。在前人的孔隙流体识别究基础上,综合相关理论和实验分析,构建了一个新的流体识别因子F。以饱和流体岩石弹性参数及其组合参数的相对变化量Ag/w和Ao/w为定量指标,评价各流体识别因子的流体识别效果,并采用交会图技术进行了验证。新流体敏感因子在传统较难分辨的孔隙流体"水"和"油"的区别上具有良好效果,有利于提高中低孔渗储层流体识别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5.
GPS和航空影像在现代测量中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如何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我们能掌控的技术资源,让它为我们的测量服务呢?在这里我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及对GPS手持机处理软件MapSource和Google Earth的使用情况,初步探讨这两种软件的整合及给我们测量工作带来的益处,尚需说明的是本文只是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对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700年以来的黏土矿物组成及结晶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区的物质来源以及黏土矿物所记录的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黏土矿物组合总体是以伊利石(59%~77%,平均含量69%)和绿泥石(11%~17%,平均含量14%)为主,蒙脱石(5%~23%,平均含量12%)和高岭石含量(2%~6%,平均含量4%)则相对较低。通过黏土矿物研究对物源进行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研究站位的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主要来自于台湾岛上的河流,尤其是兰阳溪,蒙脱石则主要是来自于长江和东海大陆架的悬浮再沉积。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可以用来大致反映长江和东海大陆架与台湾岛对研究区物质输入的相对贡献。其相对贡献量的变化很好地记录了小冰期(1405 A.D.—1850 A.D.)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和台湾岛东北部-冲绳海槽南部地区相对湿润的气候特征。而该比值所指示的现代暖期(1960 A.D.)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则可能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108.
在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钻遇中国陆域第一例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通过对木里冻土区钻遇水合物区域(DK井区)第四纪沉积物及邻区湖相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开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发现DK井区浅地表沉积物中明显存在热解成因的可溶有机质,而邻区老人湖湖相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与区内烃源岩对比,热解成因的可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中侏罗世烃源岩,晚三叠世尕勒得寺组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结合该区水合物气源研究成果,DK井区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与形成水合物的烃类气体可能属于同源,侏罗纪、三叠纪烃源岩热演化生成的烃类能够沿断裂、砂岩裂隙等通道向上运移或渗漏至浅地表,其中甲烷、重烃气等轻质组分能够在稳定带内与地层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木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的来源解析能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9.
同沉积期火山作用、物源条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沉积期火山作用提供的易溶火山碎屑组分(包括颗粒和凝灰质填隙物),对区内中高渗次生溶孔型储集层的形成起决定性控制作用。盆地北部物源区巨厚的、富含中粗粒石英颗粒的风化母岩层集中剥露,是导致盆地内山西—石盒子期中粗粒砂质沉积物集中堆积、形成厚层砂岩沉积的主要原因。局部构造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奥陶系被下切较深的继承性洼陷,往往是河流长期作用的厚砂层发育区。气候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母岩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来控制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盆地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中石英砂岩的形成与该区二叠纪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沉积控制包括沉积相带控制和沉积微相控制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对砂体分布的宏观控制上,后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砂体微相的物性差异。成岩作用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分析了该区砂岩在成岩早期的碳酸盐矿物的充填交代和胶结作用对储集层致密化的影响,其形成可能与砂层长期处在近地表潜水面附近的暴露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对安徽市级台站六安台钻孔体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数据日常变化形态的分析,发现日变化能记录到明显的固体潮汐,但长周期数据处于“上升—开阀—上升”的数据特征;由于体应变漂移速率在缓慢改变,本文采用以月为窗长对体应变数据进行直线拟合,计算残差值,能有效消除体应变的漂移变化;通过Vendikov调和分析方法,采用以月为窗长的小时值进行潮汐计算,选取M2波振幅因子、相位滞后作为判断数据异常的依据,对本省发生的4.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地震前5个月未发现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