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安徽马鞍山磷铝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彦  亓利剑  戴慧  张青  蒋小平 《岩矿测试》2014,33(5):690-697
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所在的绿松石矿体附近,相继发现一种绿色、半透明的磷铝石,部分达到宝石级别。本文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光谱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和综合分析,研究其水的赋存形式,进而对磷铝石的呈色机制作了深入探讨。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以Al、P元素组成,含微量的Fe、V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与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主要矿物为磷铝石,基本不含有其他杂质矿物;磷铝石是一种水合磷酸盐矿物,含有结晶水以及少量结构水的矿物,且结晶水与结构水多与Al3+(Fe3+)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磷铝石整体以鳞片状集合体产出,微观上多以短柱状及板片状堆积,单个晶体显示斜方晶系结晶生长习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639 nm处吸收谱峰由Fe3+与V3+联合所致,300、423、864 nm处吸收峰由Fe3+所致,说明Fe3+与V3+的共同作用是马鞍山地区磷铝石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认识该类磷铝石的宝石矿物学性质以及颜色成因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对市场上出现的盔犀鸟头胄工艺品及其拼合制品、仿制品,在宝石显微镜下放大观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一可见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进行测试,探究其物质组成、生长结构、颜色成因以及鉴定方法。结果表明,盔犀鸟头胄整体表现为层状鳞片生长结构,头胄工艺品的黄色基体中普遍发育近平行条带生长结构,红色圆斑与黄色基体呈渐变过渡关系;红外光谱表现为酰胺特征吸收谱带,表明角蛋白为头胄主要成分;特征的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与拉曼光谱均标志着类胡萝卜素的存在,且类胡萝卜素是头胄的主要呈色原因。拼合工艺品的红色圆斑具有清晰边界并可见拼合缝隙,红外光谱显示红色圆斑为人造树脂材料。仿制品的黄色基体内部可见气泡,红外光谱揭示其整体均为人造树脂。  相似文献   
143.
配合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在西藏它日错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根据测量结果对盆地边界、基底埋深和盆地基本构造格架给出了初步解释,认为断裂主要分布在南部隆起区,并结合地质资料提出了中部白垩系地层向北仰冲,可能覆盖在北部的侏罗系地层之上的新认识。测量结果对认识措勤盆地结构构造,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4.
分析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得到几点结论性认识: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2018年、2019年吉林松原5.7级、5.1级地震,或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第6活动期。2)2013~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2个地区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的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组迁移对跳轨迹认为,未来的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的分界线。19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成对地震时间间隔为0.1~37.0个月,距离间隔最远至309.0 km,震级差最大为0.7级。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27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24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为89%。成对地震中,发生在松辽盆地的占71%,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的预测指标。4)对比2013~2015年和2015~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面应变率结果可见,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这个区域也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未来仍需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5)松辽盆地仍将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45.
运用因子分析将冀东平原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的54项指标凝缩为5个指标来研究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成因。5个指标即为5个因子:F1因子主要由Fe、Al、Si等造岩元素,Ti、V、Cr、Mn、Co、Ni、Sc等铁族微量元素及Th、Ce、La等稀土元素组成,代表成壤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元素组合;F2因子由Cl、S、Br、I、Na、Ca、Mg元素组成,为与海相沉积环境有关的元素组合;F3因子由碱土元素Sr、Ba及碱金属元素Na组成,主要反映了唐山市铁矿的地质背景环境;F4因子由C、有机碳(Corg)、Se组成,属成煤因子;F5因子由K和Rb组成,反映区内一中生代花岗岩体。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5个指标客观、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景观全貌,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单元是控制元素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所揭示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成因对区域环境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6.
人工热压处理有助于天然柯巴树脂聚化,使其萜烯类侧链上的共轭双键断键,可转变为具一定商业意义的绿色、黄绿色、深橙黄色及黑色柯巴树脂。采用SEM,FTIR,^13C NMR等分析测试方法对热压处理前、后柯巴树脂样品的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13C NMR共振谱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压处理可导致柯巴树脂样品中的初级胶粒相互聚合,形成尺度约为180~210 nm的次级异形微球胶粒,微球胶粒聚合体呈无序分布,彼此间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位于3 077(νC-H),1 643(νC=C),889 cm^-1(νC-H)处的红外吸收谱带以及δ=15.8×10-6,82.0×10-6,108.0×10^-6,215.1×10^-6化学位移^13C NMR共振谱峰逐渐消失,由此派生的δ=135×10^-6~13^7×10-6和δ=33.9×10^-6化学位移13C NMR共振谱峰则具重要的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7.
近两年,我国珠宝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西安绿""丹东绿"等绿色印材,其多被用来仿冒绿色寿山石("月尾绿"),并以高价售卖。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仪器,对"西安绿""丹东绿"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寿山"月尾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月尾绿"主要由铬云母组成,Cr,Fe元素是其呈浅绿色并略带灰黄色调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安绿"主要由伊利石组成,其Cr,V元素的质量分数远高于"月尾绿"中的,且前者几乎不含Fe元素,这可能是其呈艳丽绿色的主要原因;"丹东绿"主要由斜绿泥石组成,Fe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且几乎不含Cr元素,致使其呈现较深的暗绿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发现,与"月尾绿"相比,"西安绿"中伊利石的片晶厚、粒度小,"丹东绿"中斜绿泥石的片晶薄、堆积紧密,挠性发育。这三种绿色印章石在绿色色调、光泽、密度、内含物等方面存在不少的差异,可作为其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48.
什么是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的法定实施规则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从事测绘生产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测绘生产领域,过去之所以出现不少产品质量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9.
冰川地震学结合了冰川学和地震学的综合优势,形成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冰震是指冰川运动和破裂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包括从微小的嘎吱声到相当于7级地震的突发性破裂或滑动.当前,根据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发生机理的不同,将冰震大概分为五类:冰川表层破裂、冰川终端崩解、冰内水力压裂、冰腔水流震荡、冰层基底黏滑.冰震研究除了可以采用传统地震学方法外,也可以结合GPS、数值模拟、冰川物性等多学科综合方法来研究,进一步可以探究冰崩的发生过程及危险性评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冰川地震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冰川地震研究工作,综合探讨了冰川地震对天然地震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