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测定震级ML时所用的区域地震图中水平向的最大振幅及周期资料,研究了地壳内横波的衰减及介质品质因子Q0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整个区域平均的Q0值为367,以华南地台最高,为460,塔里木盆地为442,鄂尔多斯高原为419,华北地区最低,为294,其次是川滇地区为295. 由这个结果可知,Q0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特征,在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华南地台等具有较高的Q0值;而构造上活动的强烈剪切变形带和新生代扩张盆地,如川滇地区和华北断陷盆地往往是Q0值低的地区,这和Pn速度分布特征也很相似,在Pn速度高的地区地壳Q0值亦高,在Pn速度低的地区Q0值亦低.  相似文献   
102.
博斯腾湖的盐污染及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3.
海洋真菌药用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真菌由于其资源优势和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成为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热点。按从抗肿瘤、抗菌、酶抑制剂、拮抗剂等几个方面对海洋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4.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方面, 陈崇希教授分析了"平均布井法"不符合质量守衡原理的实质, 纠正了以"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可持续开采量"的错误, 提出了基于"质量守衡"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强调分析"补给的增加量与排泄的减少量"在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时的重要意义.在地下水动力学领域, 陈崇希教授纠正了稳定井流"影响半径"模型的错误, 恢复了Dupuit"圆岛模型"的原貌, 拓展了Theis公式和Hantush公式的应用条件, 改进了地下水非稳定井流理论, 完善了其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在水文地质模拟仿真技术方面, 陈崇希教授提出确定滨海承压含水层海底边界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地下水混合井流的模型和模拟方法, 解决了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难题; 提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的地下水线性-非线性流动的模型; 建立了考虑井管水流雷诺数对滤管入流量分布的水平井-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流模型; 完成了"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砂槽物理模拟, 并用数值方法仿真了地下水流的规律; 最近向观测孔水位形成的传统观念———常规观测孔中的水头降深反映该孔滤水管中各点的平均降深———提出质疑.陈崇希教授建立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使传统的基于线汇/线源的井孔-含水系统模型提高到新的水平.陈崇希教授积极倡导"防止模拟失真, 提高仿真性", 强调精细地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概化模型和采用正确的仿真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5.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后,5月24日,安徽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水体出现大面积发白、发浑的宏观异常.通过介绍此次宏观的异常特征、核实过程及水样检测结果,并对水库的水化学参数时空分布特征、气象因素及地震活动等影响的深入分析,认为该宏观异常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06.
湖陆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对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积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模式中的下边界一般默认湖面积不变,这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必然带来模式预报误差。利用WRF模式对夏季夜间发生在鄱阳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湖面积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深入研究鄱阳湖对强对流天气发展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夏季夜间湖面上空2 m温度明显高于陆面,向湖陆风在湖面上空辐合上升,岸边则存在下沉辐散气流。这导致降水在湖西岸减弱、湖上空增强。随后用去湖敏感性试验印证了鄱阳湖的暖湖效应,湖泊的存在能够通过激发陆风次级环流对湖西岸(湖面)上空降水起抑制(促进)作用。去湖试验的降水在湖西岸增强20%,在湖面上空减弱16%,体现出湖泊对降水强度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发现湖面积扩大1.5、2.5、3.5、4.0倍的扩湖敏感性试验的降水在湖面上空分别增幅7%、16%、30%、43%,进一步证实了强对流强度对鄱阳湖面积变化较为敏感。这指示我们在预报夏季夜间穿湖而过的强对流天气时,应重点关注其可能存在的入湖前减弱、入湖后增强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利用数值模式模拟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时,如果湖面积与模式中默认的湖面积相差较大,则应考虑将实际湖面积引入模式下边界,以期提升模式对于湖区对流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07.
基于近海各种环境因子的响应,产自中国海南岛沿岸海域的企鹅珍珠贝珍珠层表层发育一组‘螺旋位错’微结构.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由企鹅珍珠贝外套膜上皮细胞组织周期性分泌的有机质多以薄膜的形式预先构筑初始螺旋位错生长模板,在有机质薄膜的诱导和螺旋调制下,无定形碳酸钙质点通过择位取向和螺旋位错生长,逐步演变为具长程有序的假六方文石微板片,与其外延螺旋生长的细分散状有机质一并兼有择优识别和粘附无定形碳酸钙质点的功能.无数微米一纳米尺度的文石微板片参与有机质薄膜的集群互动和螺旋位错自组装,并沿C轴方向呈蜷线状逐层向前堆垛,形成具螺旋位错生长结构的珍珠层.  相似文献   
108.
109.
当前,全市正在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思考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北海新一轮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在北海新一轮的发展中将处于前沿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国土资源工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良好的服务,是每一个  相似文献   
110.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 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