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中国南北地震带是一个强震密集,人所注目的地区。本文以南北带北端地震活动性资料为基础,检验模糊数学中的信息检索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对于一个待报时间段,方法选用相应的三个资料时间段范围,选取若干个地震活动性指标,如:相邻两个资料时间段中发生地震(M≥5)次数比N2/N1,发生地震次数随时间的变化量$ \dot{N} $,平均震级(M)及其随时间的变化量($ \dot{\bar{M}} $)。地震强度分类情况为:(1)类:M≤5.7;(2)类:5.8≤M6.7;(3)类:6.8≤M≤7.7;(4)类:7.8≤M。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待报时间段与该时间段中将发生地震类别的匹配过程,从而确定某时间段中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强度。本文选用的基础资料从十六世纪开始,范围限于南北带的北段。在对十七世纪以后的资料进行检验后,初步结果表明,检验结果较好。并对今后十年左右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22.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sponse features of AR (apparent ratio of seismic wave velocities to the changes of TR (true ratio of wave velocities) in the horizontal layered model by mathematical mode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sponse features of AR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ructure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hypocenters and the monitoring networks, showing complicated pattern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concrete paths of propagation of seismic waves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eiver in the observatories of the network; (2) the depth of the seismic source would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sponse features of AR, especially the capacity to carry the anomalous information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earth media, being in the anomalous state would be greater for those earthquakes which occur inside the anomalous layers than those underneath the anomalous layers; (3) the response features of AR are clear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TR (true ratio of wave velocities) instead of changes of wave velocities themselves, i.e. the response could be small as the changes in TR is small even in the case of large changes in the wave velocit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all these feat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edia in the study region and best fitting of precise hypocenter locations when one wants to obtain the reliable precursors from the changes in AR.  相似文献   
23.
姚立珣  虞雪君 《内陆地震》2003,17(3):202-208
使用大陆内部强震活动与周缘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性研究,初步估计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未来的地震趋势,认为8.1级大震后我国大陆第5个地震活跃期已经结束。同时,对华东地区今后几年的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认为今后几年华东地区中等地震可能比较活跃,活动水平为5—6级。  相似文献   
24.
本文首先清理了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强地震前后波速比异常概况。在21个震例中,有7次震前提出过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12次是震后总结发现异常的,2次震后总结未发现异常。其次,讨论了利用天然地震资料探索地震波速度异常的几个问题:(1)现有较密的区域电信传输台网需提高观测精度,使得较大的前兆异常量不致于被误差所掩盖;(2)使用多台和达法探索波速比异常时必须注意其方向性效应,而且,若能把单台波速比法与多台波速比法平行对照使用,效果可能更好些;(3)要注意远台与近台出现异常的早晚与反应的程度;(4)高值点反映地震前兆的信息较小,而低值却可能携带某些前兆信息;(5)不会有固定不变的异常区,应该考虑到异常区的变迁。  相似文献   
25.
本文利用中国和法国合作建立的张掖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小震资料,测定了民乐、肃南、张掖和临泽4个地区的小震震源参数。用P波测定的上述4个地区的应力降为6.1—9.5bar,用S波测定的应力降为26—60bar。在肃南5.7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左右,出现应力降减小的现象,这可能是一种前兆信息。本文还对用两种波测定的应力降的差异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6.
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区比天然构造地震小得多。所得结果可用来区分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7.
本文采用时空扫描方法,对1990年10月景泰Ms6.2地震前1979年1月至1990年9月震中周围5°×5°范围内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的闭锁区段。在发震构造带的东、西两段Ms≥2.0地震的活动具有相互呼应的特点,西吉—海原段的地震活动较门源—古浪段滞后3年。结合对b值异常区的空间变化图象的研究,本文还讨论了用对未来地震危险区进行长时段的时空扫描的方法确定构造的闭锁区段和闭锁起始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8.
本文用几何地震学方法和多台和达图法, 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水平层状介质的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 结果表明: ① 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是介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震源与监测台网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复杂函数, 显示了地震波的实际传播途径对提取波速比异常信息的明显影响; ② 检测波速比信息的地震震源深度对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有重要的影响, 当介质处于异常状态时, 位于震源区下方的地震其携带出异常信息的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其实质应归于地震波传播路径中非异常部分的作用; ③ 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主要是对于介质内部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介质内部波速变化大而波速比变化小, 一般并不会显示高的视波速比响应特性。 根据这些结果笔者认为, 结合研究区具体的介质结构条件, 发展震源精确定位方法, 深入而具体地研究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问题, 是应用视波速比作为预测地震的前兆方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也是可靠地识别视波速比异常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1998年8月17日在浙江省嵊州市Ms4.0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震源机制和前兆特征。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推断这次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63°W,与孝丰-三门断裂带走向一致。嵊州地震震中烈度为Ⅴ度强。地震发生时嵊州市和新昌县普遍有感,少数建筑物遭到损坏,河堤和道路出现几十米长的狭窄裂缝。  相似文献   
30.
为了从区域地震的尾波中提取强震的前兆信息,我们以江苏溧阳1979年7月9日6.0级地震前后的一系列马鞍山爆破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三个固定台站上的记录尾波,包括走时持续时间特性、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及振幅衰减特性等的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这些特性的变化与直达波的传播途径无关。我们又进一步以天然地震的资料为对象,讨论了尾波振幅衰减特性α的变化情况和尾波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天然地震的资料分两类,一是用内部(强震震源区)发生的小震资料,二是用邻区(强震震源区以外)发生的中小震资料。两类地震均由同一组台站记录。结果表明,物理参量特性的变化与途径无关,这些参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天然震源、人工震源和实验三者的尾波参量变化吻合良好。因此,尾波特征参量携带强震前兆信息是可能的。在以上参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品质因素相对变化趋势的简易估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