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464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31.
当雄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发现青藏高原内部最古老的年龄记录,测出土那片麻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766Ma,玛尔穷片麻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727~772Ma。在乌鲁龙来姑组剖面底部新发现一批腕足类化石,在麦隆岗组中新发现一批牙形石,在设兴组上部地层中发现始新世一渐新世孢粉组合。发现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与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厘定了拉萨地块北部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查明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经历191~144Ma、109Ma和44Ma三期构造变形事件,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晚期一渐新世。发现念青唐古拉地区出露面积达1500km^2的巨型中新世花岗岩侵人体,岩浆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8.3~11.1Ma。新建晚第四纪湖相岩石地层单位——纳木错群,重新划分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期,新建第四纪地层系统及时代框架。  相似文献   
732.
井间超声波层析成像及其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间超声波CT技术采用网格法进行射线追踪,应用逐次线性化迭代与带阻尼最小二乘QR分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图象重建. 该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领域,能够达到采用相同反演方法的井间地震波CT技术所无法达到的勘察精度要求.工程实践证明,对于井间距超过30 m的情况,超声波CT能分辨大于60 cm的地质异常体. 此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3.
南方四套区域性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1)干酪根显微组分以Ⅱ型为主;各层系干酪根和沥青"A"的δ13C随时代变新而变重,反映了高等植物输入的增多。(2)上古生界烃源岩沥青"A"和总烃含量比过成熟的下古生界烃源岩高出6~10倍;与相同层系低成熟烃源岩比较,高、过成熟烃源岩已大量排烃。(3)下古生界烃源岩抽提物正烷烃的双峰型分布代表了两类具不同脂肪链结构的藻类输入;上古生界既有双峰型又有单峰型分布,反映了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的不同贡献。(4)Pr/Ph比和甾、萜烷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在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已经趋同和失效,难以区分不同层系烃源岩和用作油源对比。(5)三芳甾烷、甲基三芳甾烷,特别是三芳甲藻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烃源岩,并可用作油源对比。  相似文献   
734.
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结合能谱分析(EDS)与电子探针分析(EMPA)等手段对华阳川铀铌矿床中主要铀矿物的种类、共生组合关系及铀矿物的矿物化学与年代学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显示,铀主要以铌钛铀矿的形式产出,其次为晶质铀矿。晶质铀矿的矿物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床中存在两期晶质铀矿年龄,早期晶质铀矿的化学年龄为~201 Ma(印支期 燕山期之交),形成于岩浆 高温热液体系,并伴随大量早期蚀变的铌钛铀矿产出,为矿床形成的主要成矿期;晚期晶质铀矿的化学年龄为~129 Ma(燕山期),形成于高温热液体系,与少量未蚀变的铌钛铀矿产出,仅占次要地位,可能是区域内强烈的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早期铌钛铀矿后,淋滤出的铀再次沉淀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关系,认为早期的铀成矿可能主要与(霓辉石)黑云母方解石碳酸岩脉有成因联系,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时期;晚期的铀矿物可能只是区域内燕山期的岩浆热液交代早期铌钛铀矿后,铀被淋滤带出后再次在有利部位沉淀的结果。因此,华阳川铀铌矿床可能是一个主要形成于印支期 燕山期之交,并被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改造的与碳酸岩脉有关的铀铌矿床。  相似文献   
735.
滇东曲靖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和年代地层界线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曲靖地区志留—泥盆纪地层连续沉积,生物门类丰富,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笔者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关底组至翠峰山组西山村段之间确定了3个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这些三级旋回(层序)和旋回边界(层序边界)与Vail等(1977)确定的全球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有很好的可比性。据此,结合生物组合分析曲靖地区志留系的年代界线为:(1)S D界线在玉龙寺组第二段之底(上易剥页岩之底、最大海泛面),但有一枚卢德洛上带化石Ozarkodinacrispa出现在于上易剥页岩的中部;(2)Pridolian Ludlovian界线置于妙高组第二段之底(第三个层序边界);(3)Ludlovian Wenlockian界线置于关底组第一段上部(第二个层序边界)。  相似文献   
736.
郯庐断裂带是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东部乃至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条深断裂带,影响着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和有关固体矿产(金多金属、金刚石等)和能源(油气)的产出。该断裂的山东段被称为沂沭断裂带,其东侧的胶东金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床集中区,西侧则分布有金刚石(蒙阴金伯利岩群)、石油(胜利油田)等资源-能源,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重大。借助于场发射扫描电镜支持下的自动矿物识别表征系统(AMICS),笔者从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深部岩浆岩(金伯利岩和碳酸岩-碱性杂岩)矿物组合中,识别出具有标志性的矿物组合,主要包括:(1)金伯利岩的典型矿物组合为镁铝榴石-钙铁榴石-钙钛矿-金云母-磁铁矿-铬铁矿±斜硅镁石±自然硅±金刚石等,并首次观察到自然硅,蚀变矿物组合——金云母-富钛磁铁矿-钛铁矿-富钛尖晶石-绿泥石等,这种矿物组合充分反映了较为还原的深部流体条件;(2)碱性杂岩的典型矿物组合——方解石-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叠加改造矿物组合——重晶石-天青石-白云石等。在碱性杂岩中,还观察到黄铁矿中含有异常高的深源的稀贵金属元素(Au、Co、Pt、Ru、Os、Ir、 Re等)。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沂沭断裂带)岩浆岩中深...  相似文献   
737.
以国产GF-2为数据源,使用自制影像标签,对长春市宽城区部分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提出将传统的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与全连接条件随机场(CRF)结合的方法,并与Segnet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net+CRF分类方法的Kappa系数达到0.711,F1-score达到0.795,具有较好的精度,与真实地物...  相似文献   
738.
利用莆田台gPhone重力仪和VP宽频带倾斜仪记录到的地震进行同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同震响应延迟时间同震级呈负相关、同震中距呈正相关,同震响应持续时间、波幅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震级,同震中距没有必然联系;(2)重力仪记录到同震响应地震事件个数多于宽频带倾斜仪,从同震响应持续时间、波幅变化等同震响应特征看,重力仪的记震能力优于宽频带倾斜仪,但二者同震响应延迟时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39.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界沉积巨厚,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构造变形的理想场所,也是近年来新圈定的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区。文章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分析英雄岭地区构造特征和构造变形过程,将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喜山运动早-中期的斜坡构造发育期和喜山运动晚期褶皱构造叠加改造期。结合英雄岭地区砂岩型铀矿化展布规律及其成矿条件分析,探讨了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砂岩型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斜坡构造+断裂构造+油气还原”和“斜歪褶皱+构造天窗+有机质”两种“构造-铀成矿模式”,提出了发育残留斜坡构造的区段为区内砂岩型铀矿找矿优选区。  相似文献   
740.
近30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河西走廊的湿地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1973年、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前后的湿地面积分别为14 132.38 km2、13 299.44 km2、12 519.88 km2和12 312.38 km2,近30 a来减少了12.88%(共1 820.00 km2),动态度为-0.39%。其中,自然湿地资源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不断加大,以沼泽湿地减少最为显著;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增加迅速,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各湿地类型比例差异减小,各类湿地分布趋于均匀。气温、降水、青藏高原隆升等自然因素是河西走廊湿地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