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226篇 |
综合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应用矩张量概念对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当代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近20年来,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广泛应用,地震波形记录的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对震源物理过程研究的进展。对于区域性中、小地震,由于区域性地震的波形记录包含了有关震源和区域地壳的丰富的信息,利用波形资料研究区域性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其结果有助于了解震源区和区域性应力状态以及断层的构造特性,是理解地震孕育过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计算合成理论地震图的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使用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中小地震的点源机制解以及有限破裂参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种针对区域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的求解方法,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震源机制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并结合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23.
潮汐触发地震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国内外潮汐调制触发地震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 介绍了月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日月引潮力及其分量对地震触发的情况, 基于大样本统计的潮汐触发地震研究等内容。 月相与地震活动的简单对应是对潮汐触发地震的初步研究, 调制比是对这一现象的定量化描述。 潮汐应力分解及对地震活动影响的研究, 则是从力学的层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可能关系。 大样本统计则从统计的角度研究潮汐对地震的关系, 众多统计方法中应用较多的是Schuster检验, 它将震源机制、 潮汐应力、 统计检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定量地分析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24.
大地震造成的地面运动可能在远场触发微震。通过对比检视胶东半岛地区应变仪和强震仪记录,估算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S 6.0地震在该区造成的动态应力变化,从而认为其后在乳山海域发生的ML2.9地震可能是受到此次泸县MS 6.0地震触发的一次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225.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2007年以来台网记录清晰的M_L≥2.0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每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和矩震级M_W,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合山东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特点,对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南黄海北部地区、沂沭带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应力场分布和时空变化进行细致分析,并探讨其区域特征及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6.
共线不连通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设计了共线不连通断层物理模型,在概念上可模拟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障碍体或强固区。开展了中等尺度辉长岩标本的双轴破裂实验,对4600余次微破裂事件进行了精确定位,据此对共线不连通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时空演化的统计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由于强闭锁作用,变形过程中在98%的峰值强度,以前围绕不连通区域显示一系列在时间上依次递进、空间上逐步收缩、长轴方向随之改变的“空区”演化图像。在峰值强度后的弱化阶段,较大的声发射事件在被动盘明显丛集,而主动盘则小AE事件呈弥散性分布,与弹性变形阶段相比。弱化阶段AE主体活动区域从主动盘迁移至被动盘,并且AE较大事件次数明显增多、应变能释放急剧增加,声发射率在不连通区域破裂前的瞬间达到最高值。b值在不连通区域破裂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变化过程。对比研究还表明,破裂型失稳较粘滑型失稳具有更为明显、丰富的微破裂前兆。 相似文献
227.
228.
近期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chuster检验方法, 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 采用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天山中东段ML≥2.0的地震数据, 对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从时、 空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Schuster检验p值时间窗平滑结果与天山地震带较强地震的发生对应较好, 尤其是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6.0级地震之前很长一段时间, Schuster检验p值时间窗平滑结果一直低于潮汐触发地震的阈值0.05, 而尼勒克6.0级地震发生后, 该值迅速恢复到较高水平, 反应了此次地震的发生与固体潮的密切关系; 从Schuster检验p值空间窗平滑结果看, 尼勒克6.0级地震也处于或接近潮汐调制触发地区。 因而, 从时、 空两方面的检验结果看, 尼勒克6.0级地震的发生受固体潮调制明显。 相似文献
229.
华东中强震的构造分类及地震活动图像中、 短期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在相似外加载荷作用下结构相似的构造可表现出类似的破裂图像及前兆演化特征的实验室研究结果, 对华东地区现代中强地震进行了初步构造分类, 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19次震例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的统计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大多数震例前具有2~3年尺度的地震学异常, 图像以“条带”和“增强”为主; ② 多数地震在条带异常后有1~2年的中期平静, 震前0.5~1年左右在中期平静背景上出现“集中、 收缩”图像; ③ 震前3个月左右的较短时间内, 多数震例震中附近以短期“平静”为主; ④ 部分震例前短时间内震中附近有“显著性地震”事件发生; ⑤ 不同构造类型震例前, 地震异常图像可能存在差异; ⑥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可能更多是属于沿原存断裂继承性破裂导致的地震, 震源力学性质多为拉张型。 拉张与挤压型地震的异常特点也可能存在差异。 但由于震例较少, 其确定性和成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30.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 滇西和怒江——澜沧江断裂带以西腾冲——保山块体的龙陵、 澜沧等地分布着较多的多震型地震,极少数孤立型地震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云南地区无孤立型地震. 在西北地区,新疆南天山西段以主余型为主,其中柯坪块体与普昌断裂交汇区发生过多震型地震, 天山中段则以孤立型地震居多;祁连山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青海地区以主余型地震居多,但序列类型的区域特征不明显. 在华北地区,阴山——燕山——渤海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下扬子断块以主余型地震为主, 山西地震带北段与NW向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发生过5~6级多震型地震, 华北地区南部北纬35deg;线附近以孤立型地震居多. 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运动形式有关,断层内部闭锁单元或障碍体的破裂以及新生的、彼此分离的断裂段的破裂,大多产生主余型序列;多震型地震往往与共轭构造或多组构造交汇相联系;简单断层端部的进一步扩展一般产生孤立型地震. 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深部介质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上地壳高速区或高、 低速过渡带内, 而多震型地震则较多地发生在上地壳低速区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