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220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01.
郑建常  蒋海昆 《地震学报》2007,29(4):358-368
对我国华北地区次级构造单元鲁东——黄海活动地块与日本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并利用随机变量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了鲁东-黄海地块与日本南部地区地震能量释放过程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鲁东——黄海地块4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日本南部5级以上地震具有相关性和同步性,它们的应变能累积释放序列之间存在较好的同期相关关系. 两个区域的应变能累积释放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即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二者之间存在具有一定置信度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2.
岩石微破裂震源过程的声发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岩石微破裂的破裂模式和震源机制、声发现事件波形的振幅频谱特征、介质特征等方面,对地震研究领域岩石微破裂声发射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03.
为研究花岗岩的脆塑性转化和失稳型式,在固体围压介质三轴实验系统上进行了3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小于300℃时花岗岩为脆性破裂,大于800℃时为塑性变形,在300-600℃,花岗岩为半脆性破裂和碎裂流动,在600-800℃,花岗岩为半脆性流动,花岗岩的渐进破坏发生在低压区域;突发失稳发生在室温高压(≥300MPa)和高温高压(550℃600MPa-650℃700MPa)两个区域;在突发失稳与渐进破坏区域之间存在大范围的准突发失稳区,在实验温压范围内,影响花岗岩脆塑性转化的首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围压;而花岗岩的失稳型式同时取决于围压和温度。  相似文献   
204.
蒋海昆  张流等 《地震地质》2001,23(3):471-474
在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中达到岩石的极限强度之后,岩样的宏观几何变形显著增加,几何变形成为表现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出现较大偏 差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假定岩样从圆柱体变形成为桶形体,在一些理想假设前提下,给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三轴实验中,当试析出现半延性-延性行为时,应力曲线的一种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205.
华北近期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特征与构造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索利用中小地震群体活动特征,研究数年尺度的地壳构造活动状态的方法。为此,以华北为例,选取地震频度N,地震应变E~(1/2),地震活动度A、A(b)指数及地震b值5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对该区1970——1987年M_L≥2.0级地震进行时间域及空间域扫描。结果表明,该区9次M_s≥5.8级地震前后,各地震活动性参数在震中周围地区经历阶段演化过程,且具有不同的组合关系。而在3个没有发生过6级左右以上地震的对比区则无相应的演变;各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或等密度线)较清晰地勾画出近二十年来华北地区构造活动的基本格架,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各参数的空间组合关系亦发生相应的转化。进而,本文给出了利用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组合特征推断数年尺度构造活动状态的主要标志,并初步讨论了华北地区近期构造活动概况。  相似文献   
206.
依信息维的定义:本文给出计算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数的具体方法。由此计算了海城、唐山地区1970—1987年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发现海城7.3级、唐山7.8级地震前2—3年,信息维D_1均有一个明显的异常下降过程,临近大震之前达最低值,震后逐步回升,但回升速度却有快有慢。对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结构、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等进行了分析,对其物理含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无标度区一般仅跨越1个数量级,无标度区上限标度值在不同时段基本保持不变,相对较为稳定;无标度区下限标度值在大震前数年开始变小,大震后回升,在某一标度范围内波动,稳定性较大震前正常时段为差。本文还指出,无标度区下限标度值除指示出样本数据噪声背景的大小外,似乎还随孕震过程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7.
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分析了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存在分维结构,分维结构无标度区一般跨越两个数量级,分维数值大小有所不同。对余震序列而言,随震级下限的升高,同一时段内分维略有降低;当震级下限固定不变时,强余震活动期间分维较低,而强余震活动结束之后分维明显升高;唐山余震序列的时间分维具有分区差异性,并且较大的强余震均发生于时间分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本文的工作结果表明,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同样具有明显较低的时间分维。 最后,本文尝试利用余震序列时间分布分维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粗略估计了强余震的截止时间。  相似文献   
208.
本文根据地震仪器的性能(Ⅴ)和本区近十几年来的地震资料,对鲁中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讨论。其结果为:1970年—1975年鲁中南台网控制的震级下限为M_L1.9;1976年—1986年该台网控制的震级下限为M_L1.6.另外根据古登堡经验公式:LgN=a—bM对发生在本区的M_L≥1.5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M_L≥1.5地震的累积频次的估计值。得出1970年—1975年地震的漏记率为26.1%,1976年—1988年地震的漏记率为3.6%。  相似文献   
209.
印度洋8.7级地震及对未来地震趋势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8.7级大震前7级地震的分析,指出8.7级大地震前存在两支7级地震条带。文中对两支7级地震条带进行时空分析,得出汤加群岛-印度尼西亚7级地震带由东向西逐渐迁移的特点。在本文的讨论中,针对中蒙交界-苏门答腊M≥7.7级地震南北对迁的特点,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0.
重视预报过程反思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地位及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进行了简单讨论,着重指出了影响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一些人为影响因素,并提出在现有科技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验预测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