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幅与周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以历史物候等文献记载为基础重建的过去2000 a中国东部地区温度变化序列,结合ECHO-G模式所模拟的中国东部过去1000 a温度变化结果,对中国东部年代际和百年际时间尺度的温度变幅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温度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波动特征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有: 1)在年代和百年际尺度上,中国东部的冬半年温度变幅分别达2.0℃以上和0.5~1.0℃之间。其中重建结果显示,在年代和百年际尺度上,20世纪的增暖幅度与20世纪以前曾经出现的最大幅度一致;但模拟结果显示,20世纪的增暖幅度已经超出了20世纪以前曾经出现的最大幅度;2)在百年至千年尺度间,中国东部的温度变化存在准100 a、250 a、400 a、600 a和1000 a等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波动。20世纪不但与1-3世纪、9-13世纪一样,同属千年尺度的暖峰,而且在其他百年际时间尺度的波动上也属于暖峰。这说明,20世纪的增暖不能仅归因于人类活动而致的"温室效应"增强,同时它也是气候自然波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2.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 ;(3)证明了中国存在中世纪暖期 ,并论证了该暖期是过去 2 0 0 0年中国最暖的时期 ;(4)修正了对汉代暖期和隋唐暖期温暖程度的认识 ;(5)发现了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千年周期 ;(6)定量估算了过去 2 0 0 0年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率。  相似文献   
203.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 ,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 t 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 e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HDGEC)研究方面。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HDGEC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展望未来,我国HDGEC研究应立足国情,着眼全球,把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相似文献   
204.
葛全胜 《地理研究》1986,5(3):106-108
中国科学院地理界科技青年联合会于1986年4月24日在北京成立。参加联合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南京地理研究所、成都地理研究所、新疆地理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洲沙漠研究所以及广州地理研究所。联合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同时举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除联合会各所分会的代表外,还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人民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地理系和京区一些科研单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与会人数约160名,宣读的论文139篇。  相似文献   
205.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概念能够更好衡量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更具操作性。目前存在多种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算法,包括动态人口算法(在某一时间段人均碳排放量的累加和)、静态人口算法(历史上逐年碳排放量的累加和与该国当前人口数之比)和"人年"算法(各国累积的碳排放总量除以累积人数的每人每年碳排放量)。利用这3种算法,本文计算了"G8+5"国家1900年至2010年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在这3种算法下分别为30.224tC/人、25.795tC/人和0.406tC/人年。美国在同一时段的数值分别达到我国的16.49倍、12.24倍和11.71倍。由此可见,3种算法都很好显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上的历史责任。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人年"概念的人均累积碳排放算法保证了每个人在每年都拥有相同的碳排放权,相对更好地融合了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盟主要排放国和伞形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过了峰值点,在近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我国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只有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概念出发,采用最佳算法厘清各国的历史责任才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206.
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与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献记载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代用证据之一,对于定量重建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化序列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分析了中国历史文献中气象记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基本方法,并列举了通过多源记载集成、多时段记录衔接重建过去200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温度与干湿变化序列的校准案例;旨在为客观提取气候变化信息、获取高信度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进一步发展利用文献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认识是:1)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主要有4类:天气、气象灾害、物候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序列的基本方法有:回归分析、物理模型、分等定级、频次统计、类比分析等,但各类记录的来源、格式、连续性、详略与定量化程度不一,导致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2)对根据多源记载或不同方法反演的代用记录进行集成,利用回归分析、方差匹配、记录影响趋势剔除等校准技术,加强多源数据的相互插补方法研究,可解决古代气象记录的漏、缺记问题,是重建连续气候变化序列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7.
青海丰台遗址是一处卡约文化遗址,约3200~2800aB.P.。通过对其灰坑中提取的淀粉粒分析了该区域当时先民们对植物利用情况。灰坑中包含了来自于小麦族(小麦属、大麦属)、粟、百合科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还包括可能来自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豆科豇豆属,或豌豆属及鹰嘴豆属的淀粉粒,但是高粱在该遗址中以前还未发现过,是否含有高粱淀粉粒需要其他证据验证。从发现的淀粉粒种类来看当时先民们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结合浮选结果发现,该遗址中小麦族植物包括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但以大麦为主,可能是先民们对气候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8.
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3个核心问题:①全球变暖停滞了吗?回答是不一定。虽然根据HadCRUT3序列显示1999—2008年温度增量很小,但是这10年仍是过去30年中最暖的10年。而根据NASA GISS序列,则同期温度增量仍达到0.19℃/10a。目前全球地表气温在一个较暖平台上振荡,不能忽视自然气候变率。②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虽然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ENSO、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热盐环流等对全球变暖也有影响,在年代际及年际尺度上其影响甚至有时可能超过人类活动的作用。其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③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十分明显的迹象吗?回答是肯定的。近几年冰雪圈融化的速率及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均超过了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因此对未来SL上升的预估值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