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北  相似文献   
2.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06,25(2):368-368
“中国季风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为深入系统地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科学研究计划》在“十五”期间陆续启动了一系列重点项目,“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项目(编号40331013,2004年初起实施)就是其中之一。本项目旨在利用丰富的清代雨雪档案记载,重建1736年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江淮流域3540个站点时间分辨率为月、季的降水序列;并分析该区域1736年以来年、年代际降水变化与雨带进退的时空特征分析,诊断该区域过去300年特征时段降水变化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3.
张丕远  葛全胜 《地学前缘》1997,4(1):122-126
地球系统的历史信息是评估全球变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些年,过去气候研究中发现了气候的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语气大多出现在冰期,或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并认为这是冰盖的成冰与溶解过程造成海水铅直运动的结果。近些年,过去气候研究还发现在间冰期中也出现突变。我国的历史文献,冰芯和沉积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恢复工作发现近2000年中国气候明显存在着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下游地区过去300年降水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清代雨雪档案记载、现代器测气象记录及农田土壤含水量观测资料, 根据降水入渗与水量平衡模型和田间试验验证, 定量复原了1736~19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17个站点的降水量, 建立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4个子区1736年以来的降水变化序列. 通过对重建序列的分析发现: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1915年前后存在降水由多变少的突变. 其中1791~1805年、1816~1830年及1886~1895年等3个时段降水明显偏多; 而1916~1945年及1981~2000年等2个时段降水则明显偏少. 另外, 功率谱分析显示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存在22~25年、3.9年及2.7年等3个显著周期. 但在1915年的突变之后, 22~25年的周期信号开始减弱, 至20世纪40年代后期, 这一周期信号完全消失, 代之出现了35~40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5.
1 About us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is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Unions (ICSU) in 1986 (http://www.igbp.kva.se). The IGBP's mission is to de…  相似文献   
6.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建设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年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为传播人类文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回顾了8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了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及特色方向,包括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重大区划与规划、国情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和决策服务;提出要继续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提升智库建设在研究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SDGs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建好智库,围绕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应急重大事件建好智库,强化地理模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智库建设的技术支撑,以智库建设推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研究所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成为生产智库产品和支撑国家发展决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周年。回眸80年,从1940年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到1953年重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再到1999年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形成现在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几经变迁,历经三代人努力,研究所始终如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着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适逢建所80周年,本文回顾地理资源所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地理学创新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然地理学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立以来一直是立所的核心学科,长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在综合自然地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地理、生物地理、化学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进展,奠定了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在国内外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历程,总结了自然地理学取得的学术成就与标志性进展,并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提出以陆地表层要素—过程交互作用机制,陆地表层格局动态研究,陆地表层系统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陆地表层系统有序人类活动的可持续范式和调控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利用10个气象站1991~20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对青藏铁路旅游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物气温指标、紫外辐射强度、大气含氧量以及障碍性天气等。得出如下结论:总的来看,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相对舒适的旅游气候条件集中出现于5~9月。该时段,生理气温舒适凉爽,空气含氧量比例较高,无炎热或热日,大风天气出现少。但是,紫外辐射较强,雷暴及冰雹出现的频率较高。旅游适宜期与适宜时段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步缩短。位于铁路线两端的西宁、拉萨等地区的旅游气候条件最优,全年均较适宜旅游;五道梁、沱沱河、安多等高海拔地区的旅游适宜期较短,冬季的严寒和夏季(6、7月)的强紫外辐射对这些地区户外旅游活动的限制较大。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对我国史料中所载气候信息进行了评价。结论是:①对于史料所载的某一气候事件,我们将其状态分辨取越细,所获取的信息越少;②在分析过程中,对误差要求低些,所获取的信息反而高些;③就已记录的气候事件而言,官方组织的记载所提供的气候信息最多,私人笔札次之,方志类书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