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钻孔应变仪探头与钻孔用膨胀水泥固封,探头损坏后钻孔不能再使用,这样给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充分利用台站山洞资源,进行浅钻孔应变仪的安装,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井深1.96m的浅钻孔内安装形应变仪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经与徐州地震台山洞内的体应变、振弦仪和伸缩仪同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仪器安装在山洞里,采用电瓶供电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或避免雷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一、前言在组合应变仪的设计中,曾提出了更为直接测量水平剪切应变的新的工作原理。本文首次报道了采用这一新测量原理、配合以新式的机械结构和新型电路构成的JQ-1型钻孔式剪切应变仪。 1.新的测量原理即没有采用传统的径向位移式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弹性筒内壁的切向位移测量方法。它的优点:一是井下仪器(探头)内部只用两个传感元件直接给出两个测量量(而不是传  相似文献   
23.
地形变连续观测技术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变连续观测的总体技术和有共性的基本问题都源于连续精密观测的特点。从分析这些特点出发,就下述基本问题作了初步讨论:1)电调零及机械调零与量程的关系;2)电调零与电放大的匹配原则;3)如何准确描述观测系统的工作特性与信号传递的内在过程;4)对标定的技术要求及在一些基本技术术语的定义方面还存在有待明确的一些问题。在讨论中也涉及了新技术、新器件的引入给观测技术的基本理念与工作方式带来的冲击与推动。  相似文献   
24.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计算式梳理及震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基本原理式的分析出发,可知首先得到的物理量是岩石面应变和切应变及主应变的方位角,然后得到的最大、最小主应变是间接结果,建议多使用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表示方法。由此说明当下需要重视灵敏系数A、B的实用化研究。据此思路,以云南省昭通地区2012年彝良M 5.7地震和2014年鲁甸M 6.5地震为例,对2次震中附近几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初步分析表明,基于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视角进行分析,其效果多优于以元件为单位的分析,可直接得到面应变和切应变异常及特征;2个面应变测量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曲线,有时会在震前数天和震时出现异常变化,此新线索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5.
一引言通过数学物理实验方法,建立简化而实际的地震模型,来重现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如滑块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非弹性单元(元件)模型等,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如较好地解释了Gutenberg-Richter公式所表示的震级与频度关系及大震发生的时间间隔等。但模型的细胞(或单元)基于数学或物理假定被赋予假定的尺度与阈值,失稳条件完全依赖指定的阈值,并假定失稳后能量均匀传递给四周,这些假定也没有更多的考虑真实的震源物理规律及震源介质力学参数,因而许多结果缺少直接明朗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26.
一、前言按照TJ型体应变仪现场安装的经验,在仪器安装完毕1~2个月、观测曲线趋于平稳后,需进行一次小量注水试验,以确认探头上方固结的水泥层是否达到了预定厚度。近年来对一些台站的11个钻孔进行了注水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注水试验除能检测探头顶部水泥层是否达到要求外,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含有地下水的孔段内是否存在含水层或渗透性明显的裂隙,以及该含水层、裂隙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对钻孔底部应变观测的干扰程度。  相似文献   
27.
根据山东省TJ-Ⅱ型钻孔应变仪的安装经验,简要讨论了TJ-Ⅱ型钻孔应变仪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8.
论文讲述了作者参与的四分量钻孔应力仪的诞生和发展,向读者展示了它的研制到逐步成功的曲折历程,体现了四分量钻孔应力—应变观测给地壳形变观测在数据处理与思想方法带来的有意义的变化。在论文最后,结合21世纪初得到的四分量应变观测的震前异常资料,体会到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对于建设我国地形变观测体系,做出自己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