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9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系统解读了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给出了各时代古地理分布图。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奠定了现今地理环境的基础,尤其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的轮廓。早更新世地理环境最突出的事件是各断陷盆地中的湖泊广泛发育,出现淹没整个盆地的大湖景观;黄土广泛发育,但主要堆积于吕梁山分水岭以西;黄河在早更新世已经发育,并形成5级阶地。中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事件是湖泊的衰退,黄土堆积范围几乎遍布全省,厚可达200 m左右,表明气候较早更新世进一步明显变干。晚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特征是湖泊消亡,其地理环境更加接近现代。最后,笔者预测未来山西断陷盆地将持续断陷,各盆地内水系不再外流,形成贯通的大湖景观,类似现今的贝加尔湖。  相似文献   
32.
1933年的叠溪7.5级地震将叠溪古城彻底摧毁。2008年笔者在支援茂县汶川8.0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对叠溪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得到一些关于叠溪古城与叠溪地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3.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反映了岷江断裂的多次活动。羌阳桥古堰塞湖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可能反映岷江断裂的多次古地震活动。较肯定的是:第1次地震活动导致羌阳桥堰塞湖的形成,堆积第1套湖相沉积;第2次地震活动使湖相层变形;第3次地震活动使第1,2套湖相地层变形;第4次地震活动错断了湖相层之上最新的堆积物。全站仪实测结果表明最后一次古地震活动的垂直位移约为2.6~3.6m  相似文献   
34.
山西临汾是 16 95年 7 级地震的震中。临汾郭家庄断层剖面出露于汾河三级阶地的陡坎上 ,于 1985年进行“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研究”时发现 ,该断层在这次地震时发生错动 ,断达清朝晚期文化层 ;1990年进行“临汾地震小区划”时 ,发现山西省临汾郭家庄小学教学楼基坑断层发育 ,并确定这些断层是 16 95年图 1 山西临汾郭家庄断裂临汾税务局家属院北路基剖面图Fig.1  The basic cross- section of the north road in the living gard of Linfen Tax Bureau of Guojiazhuang fault in Linfen,Shanxi图 2 断裂剖面出露位置左侧为图 3断…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临汾凹陷东部地表断裂构造的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指出共轭断裂的活动孕育和产生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其中NW向断裂为发震断裂。由于大震后已经平静了300年,认为今后临汾凹陷存在着发生Ⅷ度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这种危险性将来自NNE向共轭断裂。  相似文献   
36.
本文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作了研究。阐述了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归纳了华北地区的新构造特征,划分了4个基本新构造类型和16个次级类型.给出了在新构造类型划分基础上进行新构造分区的5条原则和华北新构造分区的两级划分方案,共划分11个一级区和37个二级区.从潜在震源的新构造背景、分区边界、分区步骤等方面讨论了潜在震源与新构造区的关系.提出了在新构造区的基础上直接划分潜在震源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8.
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成果,重点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形变遗迹,讨论了发震构造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9.
太原盆地的地裂及其灾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太原盆地的地裂于1976年出现,至今仍在活动。地震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边界断裂附近下降盘一侧的榆次至祁县一带,地裂带断续延伸达50km,其次是分布于盆地西侧汾阳县杏花村一带山前断裂附近。地裂带空间位置和地震的运动受活动控制,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强降雨过程又影响地裂发生的时间、地段和发育程度。太原盆地地裂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