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01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1.
气田开发早期勘探程度低,已知储层参数少,正确确定气田开发方案是世界难题.这里制作了修正Gompertz峰型开发模型在气田早期开发方案设计应用中的三种典型图版,即Qmaxtm/N0-log(c/a)图版, Qc/Qmax-ER图版和ER-atR图版,并给出了二种设计方法.二种设计方法都是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通过图版求得模型中的参数a、c、d值,从而确定出早期的开发方案,并对第一种设计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在气田开发早期,在产量没达到最大产量之前,可以估算一个最大产量,以及最大产量所对应的时间,给出不同估算值所对应的开发指标;当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就可以唯一确定修正Gompertz峰型开发模型的参数a、c、d,从而得到唯一确定的开发指标,以对开发动态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12.
浅埋偏压隧道出口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皖南某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出口段高边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零开挖进洞的施工方案,并结合洞口的工程地质条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通过对该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与坡面组合特征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首先以隧道内侧存在的软弱岩体(挤压错动带、断层)的不均匀压缩为先导,进而引起上部岩体产生由NE向陡缓结构面构成的阶梯状滑动,这将会使隧道构筑物及隧道外壁承受较大的压应力,当压应力超过隧道构筑物及外壁的极限强度时将产生破坏,从而诱发上部岩体产生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基于此,隧道进洞开挖前首先应对上部岩体进行加固处理,避免隧道构筑物及隧道外壁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513.
结合夜间灯光数据、高程数据及地表分类数据,提出一种针对山地城市郊区背景划分的方法,并采用城乡二分法定量评估2001—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传统缓冲区法和综合缓冲区法提取的郊区背景存在明显差异。利用传统缓冲区法提取郊区背景估算的热岛存在大量假热岛像元,导致传统缓冲区法估算的热岛面积明显大于综合缓冲区法。综合缓冲区法估算结果表明:主城都市区热岛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长寿区、涪陵区以及各区县驻地附近,冷岛分布在东南部高海拔地区及中心城区部分山脉处。2001—2020年主城都市区热岛面积占比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强、冬季最弱。  相似文献   
514.
采用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和基于MS-EVA的局地正则传输与不稳定性理论对北半球夏季MJO的动能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引起对流层上层和下层MJO动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位能转换和气压梯度力做功,其中有效位能转换在对流中心以北有明显的正的大值带,是MJO的主要动能源;气压梯度力做功则主要是将从有效位能转换而来的动能在空间重新分布。2)引起对流层中下层MJO动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动能跨尺度传输作用,其中大尺度向MJO尺度的跨尺度传输在对流中心附近表现为明显的正值,因此是该高度上MJO的动能源,并受5~15°N区域上空正压不稳定制约。3)MJO与天气尺度系统间的动能传输则主要表现为MJO的动能汇,其与MJO环流场分布以及MJO对天气尺度波动动量通量的平流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51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water-current speed on hemat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immune parameters in juvenile tinfoil barb (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on days 1, 23 and 45 from control fish and from two training groups maintained at current speeds of 0.06 bl/s (body length per second), 0.66 bl/s, and 1.92 bl/s,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d-blood-cell counts and hematocrit were observed in the post-training groups on days 23 and 45.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1.92 bl/s group on days 23 and 45. In contrast, values of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1.92 bl/s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on day 45. Nitroblue-tetrazolium-positive cells and lysozyme and superoxidase dismutase activities in the plasm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raining intensity on days 23 and 45.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trained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n day 23; significantly elevate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the 1.92 bl/s groups on day 45. Therefore, training intensities of 0.66 and 1.92 bl/s enhanced the blood oxygen-carrying capability and plasma immune parameters of juvenile tinfoil barbs.  相似文献   
516.
采用西南地区巫溪大官山同一坡面10个不同海拔高度梯度观测站2019~2020年逐小时温湿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气温直减率、日较差和相对湿度的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2000 m以上区域秋、冬季常出现逆温或同温现象;年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57℃/100 m,最大值出现在3月和9月,分别为0.63℃/100 m和0.62℃/100 m,2月最低为0.49℃/100 m;日较差总体随海拔升高而减小,但在海拔1065~1222 m,出现了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快速下降的突变区;年、春季在海拔1222~2180 m,秋季在海拔1222~2550 m,出现了日较差相对稳定层,其它季节不太明显。在海拔1670 m以下区域,年相对湿度为78.5%,夏季最大(85.3%),秋季次之(82%),冬季再次(74.3%),春季最低(72.3%);随着海拔升高云雾出现频率增大,年和各季相对湿度均随之增大;海拔1670~1930 m为突变区间,相对湿度迅速增加,在海拔1930~2550 m,年、春、夏、秋季处于云中的时间较多,相对湿度变化不大;冬季由于云层低,海拔较高的区域常处于云的上方,相对湿度随海拔升高反而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517.
河南省刘老湾地区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麓,南临梅山—龟山区域断裂带,西邻燕山晚期的商城花岗岩体。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区内圈定了以Au、Ag、Cu、Pb、Zn为主要元素的综合异常,其中Au异常浓集中心明显,规模大,与各元素套合好。1∶5万地面高磁异常明显,且与化探异常吻合较好。通过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对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圈出多个Au土壤高值异常段,并伴有高极化、低电阻率异常。本文对该区地质、物化探异常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在中酸性岩体和胡油坊组的接触带、北西西向的断裂构造是找矿的有利部位;在土壤Au高值异常带,正负磁场突变,高级化率、低电阻率的地段,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518.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人力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筛选出优先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实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的实质是运用定量化风险评价计算出每处隐患点的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开展排序工作。目前定量化风险评价模型多用于单个地质灾害点风险评价,并未应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且模型较为复杂,推广应用较难。在分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其环境因素间的响应关系及规律的基础上,提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环境因子与诱发因子,联合人口、物质、资源等易损性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相互作用矩阵与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分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价定义,提出了能够快速定量化的简易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以贵州省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开展模型应用验证,风险排序结果与灾害管理机构主观认识的实际风险一致,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519.
则古朗北位于甲玛矿区东北部,是甲玛矿区新发现的与Ⅱ号复式岩体有关的重要矿段.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揭示Ⅱ号复式岩体包含多种岩石类型,如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石英闪长玢岩等,发育厚大的铜钼矿体.为查明Ⅱ号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本文对其中的花岗斑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7±0.3 Ma(n=22,MS WD=3.3),与主矿段含矿斑岩侵位时代一致.同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高钾、富铝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Eu异常不明显,有弱负Ce异常,分异指数较高,是后碰撞环境下壳源砂质沉积岩受热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作为最新发现的矿段,地表的大面积"火烧皮"、深部厚大斑岩型矿体以及角岩型矿体的揭露,均暗示Ⅱ号复式岩体具有独立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矿床的潜力,应该作为后续勘查评价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520.
金沙江某水电站引水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某水电站引水洞出口边坡为千枚岩类软岩边坡,其地质条件复杂、结构面发育。由于边坡特殊的岩体结构及其重要性,其稳定发展趋势便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并采用3D-FLAC模拟边坡-洞室组合开挖后的应力、变形分布特征及破坏区范围。结果表明,洞室开挖主要影响6倍洞径范围内围岩应力分布状态,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边坡开挖会使得坡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受拉区域,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另外,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天然状态下,边坡开挖后局部岩体稳定性较差,存在块体失稳的可能,但整体稳定性较好;暴雨、地震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较差,边坡顶部岩土体有沿结晶灰岩与千枚岩的地层分界面发生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