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获得古罗糖醛酸(Guluronate)含量高的细菌胞外褐藻多糖,利用PCR从海洋细菌Pseudomonassp.QDA中克隆了其甘露糖醛酸C-5差向异构酶基因(algG),连接入质粒pMF 54Km,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F54 Km-algG。利用三亲接合法将pMF54 Km-algG转入菌株QDA中,获得algG过量表达重组菌株QDA-G1。H-NMR测定结果表明,QDA-G所产的褐藻多糖中β-D-甘露糖醛酸(M)与它的C-5差向异构体α-L-古罗糖醛酸(G)的比值为0.38,G的质量分数达到74.2%,比野生菌株QDA提高了26.4%。且重组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连续传代20代后,M/G的比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2.
脂肪水平对厚唇弱棘鯻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3.1%、5.8%、9.4%、11.9%和15.1%的5种等氮饲料,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初始体重为(4.05±0.11)g的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提高,实验用鱼脏体比、肥满度及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着提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从3.1%增加到9.4%,厚唇弱棘鯻的饲料效率呈升高趋势,相对增重率值由76.42%±5.88%升至102.09%±5.31%;而当饲料脂肪水平从9.4%提高至15.1%,饲料效率呈降低趋势(P<0.05),相对增重率值降为70.54%±2.06%。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厚唇弱棘鯻肝体比、肌肉粗脂肪含量、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超过9.4%可导致厚唇弱棘鯻生长和饲料利用下降,对其形体特征、肌肉粗脂肪含量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3.
针对目前只能对单一运动特征(速度、方向等)进行轨迹相似性分析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多重运动特征的轨迹相似性度量,该度量对于分析和理解移动对象的运动行为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将其应用于基于多重运动特征的运动序列模式发现。该相似性度量借鉴数据立方体的思想,将多重运动特征时间序列进行量化和符号化表示,在多重运动特征值域空间中计算两字符间的距离作为字符间替换代价,最终以加权编辑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将该相似性度量与谱聚类方法相结合进行运动序列模式发现。实验以飓风数据为例,通过气象文献中飓风的发生与运动规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4.
用振荡管密度计测定了常压下,温度在288.15-323.15 K范围内不同离子强度的LiCl和 Li2SO4溶液的密度,计算了两种锂盐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观摩尔体积,溶液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1~18.9) mol·kg-1及(0.03~3.0)mol·kg-1。用Pitzer离子相互作用模型拟合了LiCl和Li2SO4不同温度下的的Pitzer单电解质体积参数,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5.
2.6 Glossifungites痕迹相系Seilacher建立。过去有人把它应用于半固结、固结的底层,也有人把它用来指示全石化的底层,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半固结和固结底层的共同标志。为了澄清这些混乱,Frey和Seilacher又重新定义了Glossifungites痕迹相,把它限定为固结但非石化的底层上的痕迹组合。这样的底层主要由脱水的、粘结的泥质沉积物组成。  相似文献   
46.
渗透压与应力耦合作用下泥岩的流变实验及其本构研究, 对岩土工程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岩石温度-应力-渗流耦合三轴流变仪, 对泥岩进行了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干燥状态下两种状态的三轴流变试验, 并对两种状态下流变破坏后泥岩断口进行了电镜扫描.研究结果表明:(1) 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泥岩应变与时间关系实测曲线中应变曲线出现突变现象的次数明显高于干燥状态下泥岩的流变曲线, 说明渗透压对泥岩具有较强的损伤效应; (2) 因渗透压的作用, 致使渗透压-应力耦合下泥岩在轴向应变、环向应变和体积应变总量上远大于干燥态流变岩样的应变总量, 渗透压-应力耦合下泥岩发生流变破坏的应力荷载为干燥状态泥岩荷载的66.7%, 渗透压对岩石强度有明显的减弱影响; (3) 两种状态下流变破坏后泥岩断口进行电镜扫描后, 细观破裂特性对比发现, 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 岩石强度加速降低; (4) 对两种状态下泥岩试验成果的流变模型进行了预测, 采用所提出的改进的西原本构模型来描述泥岩的流变变形行为, 拟合结果显示:改进的西原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两种状态下泥岩的全过程流变变形行为, 并获得了流变变形特征的本构模型参数值, 为渗透压-应力耦合下岩土体长期变形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7.
马利遥  胡斌  陈勇  崔凯  丁静 《岩土力学》2022,43(9):2515-2524
为了探索高压水力浸润带和消落带岩体在压剪荷载与流体入渗双因素耦合作用下剪切渗流特性的衍化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一套新型岩石剪切−渗流耦合试验系统,对饱水泥页岩进行了常法向荷载条件下不同渗透水压的剪切−渗流耦合试验和剪切蠕变−渗流耦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渗透水压力的增加,饱水泥页岩剪切强度峰值、法向变形峰值以及剪切蠕变破坏强度均有所下降,说明渗透水压力对岩样力学强度具有损伤效果。(2)在剪切−渗流耦合试验过程中,岩样剪应力与法向变形在线弹性变化的末期会出现明显的上下波动现象,并伴有水流流出,剪应力和法向变形的突变点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3)在剪切蠕变−渗流耦合试验过程中,水流渗出速率与渗透水压力大小呈正相关,随着剪切荷载施加等级的提高,岩样蠕变变形量增大,单位时间内累计渗出水量亦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8.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作为地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之一,在地热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沉积盆地型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由于自身地质特征的不同,必然造成它们的地球化学判识指标和异常模式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这两种类型地热系统判识指标和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导致针对不同的勘探对象在方法选择和异常解释上依据不足。以典型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河北雄县地热系统,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安徽巢湖半汤地热系统为例,开展地球化学方法试验,建立了两种类型地热系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并从地热系统的地质因素(热源、热水、热储、通道、盖层)出发,对其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进行分析,表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受导水断层、破碎带控制的正异常;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受热储构造控制的正异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为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的负异常;二者在有效地球化学指标组合和异常形态上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不同类型地热系统勘探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深切河谷区地应力场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深切峡谷区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实测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河谷和岸坡中的地应力场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了整个坝区、河谷区和岸坡中最大水平应力的方向,以及河谷区最大水平应力量值与埋深的拟合方程。并根据岸坡中地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对空间地应力测试数据进行了筛选,最终获得了代表岸坡相对稳定区的地应力场的量值和方向。  相似文献   
50.
EH4电导率连续成像系统在银厂坡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荣光  胡斌 《矿产与地质》2006,20(4):534-537
通过EH4电磁方法在贵州威宁银厂坡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实例,并经过勘查、成矿靶位的确定、工程验证三个阶段工作后,认为EH4电磁方法在地质勘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深部地球物理信息上优于其它常规物探方法,而它相对其它常规物探方法又更具有设备轻、速度快、费用低、精度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