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31篇 |
地质学 | 156篇 |
海洋学 | 1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天馈系统故障分析诊断方法和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障分析诊断技术对保障气象大型装备可靠业务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依据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天馈系统信号流程,通过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天馈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天馈系统漏气、打火故障检测方法,天馈系统损耗大的故障诊断流程和故障定位6种方法。按照故障诊断流程和其中的外接信号源联合频谱仪法,分析诊断、定位并修复了天馈系统天线座内环流器故障导致的雷达观测回波强度偏弱、灵敏度降低故障的典型个例。结果表明,根据雷达现场配备仪表状况,通过故障诊断流程,采用合适方法和技巧,可达到快速定位天馈系统故障部位、在最短时间修复雷达故障目的。 相似文献
112.
安徽含山中志留世坟头组地层中已识别出三种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的痕迹化石组合:(1) Protopaleodictyon (始网迹)组合,由Protopaleodictyon submontanum,Acanthorhaphe sp.,Planolites sp.1和Gordia cf.molassica组成,产生于海湾(河口湾)潮下过渡带环境;(2) Arenicolites (沙蠋迹)组合,包括定形的Arenicolites sp.,Skolithos sp.和Thalassinoides sp.以及Planokites sp.1,并共生无定形的生物扰动潜穴和各种不规则形态的倾斜潜穴,伴生有腕足类的Lingula,腹足类的Orthonota,Hormotoma和Ecculiomphalus以及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等实体化石,形成了海湾(河口湾)的泥砂质岸滨环境;(3) Chondrites (丛藻迹)组合,以高度分枝潜穴系统Chondrites furcatus和C.arbuscula的富集为特征,含少量Planolites化石,丰度高分异度低,伴生有腕足类的Striispirifer和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以及瓣鳃类和腹足类等实体化石,代表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海湾潮下带贫氧的底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3.
114.
通过总结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地质特征,对该矿床的主要成矿因素--大地构造背景、控矿构造、地层岩性等作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水银洞金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这对于进一步推动黔西南及其邻区类似金矿床的找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花岗岩古潜山风化壳储层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展示其具有较好勘探前景。针对花岗岩风化壳储集层地震勘探中储集层底界面确定难的问题,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前古近系花岗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应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花岗岩风化壳储层底界面标定的模式。该模式以井资料为依据构建岩石物理模型,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方法研究确定不同厚度花岗岩风化壳储层与地震响应之间的联系;从古潜山暴露时间与风化程度关系分析入手,通过印模法研究确定花岗岩潜山古地貌,并在古地貌图上选取古潜山不同位置的暴露点,统计其在地震剖面上对应的风化壳储集层顶底界面双程走时时差,以正演模拟为基准进行多样点拟合分析,获得相应的定量关系式。最后以研究区风化壳储层顶界面作为输入信息,通过关系式计算即可获得全区风化壳储层底界面标定结果,以及风化壳储层时间厚度图。采用上述技术方法对古潜山储层底界面进行标定,提高了花岗岩古潜山风化壳油气储层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6.
118.
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指示标志。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方法(取样,粒度分析,CT扫描及三维重构等技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潮坪各个微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生物遗迹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并且,从泥坪到混合坪到砂坪依次减少。潮上带主要有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形的居住潜穴。潮间带的泥坪中有大量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的居住潜穴,少量双齿围沙蚕的层面爬行迹,觅食迹,和层内的垂直、Y形居住潜穴,跳跳鱼的层面爬行迹,泥螺的层面拖迹,红带织纹螺的层面觅食迹;混合坪中有大量双齿围沙蚕的层面爬行迹,觅食迹和层内的垂直、Y形居住潜穴,少量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的居住潜穴,托氏昌螺的层面觅食迹,四角蛤的垂直潜穴,少量豆形拳蟹的层面爬行迹和层内Y形居住潜穴,泥螺的层面拖迹;砂坪中有竹蛏的垂直进食和居住潜穴,棒锥螺的觅食迹,以及秀丽织纹螺的觅食迹。2)对日本大眼蟹、双齿围沙蚕和四角蛤所造的层内潜穴,进行了三维重构,为精细研究这些潜穴的建构特征提供了图像基础。 相似文献
119.
第15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4月26日至5月9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顺利召开。从口头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及专题讨论等方面可以得出遗迹学理论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主要集中于4个方面: (1)遗迹组构内涵的外延和精细分析功能的完善,为沉积微环境分析、成因地层学解译和油气水储集层的精细表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作方法;(2)遗迹化石在古生态、古气候等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遗迹学的重要工作领域,旨在通过研究古生物丰富的行为学、埋藏学特征,解译(古)生物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揭示遗迹化石发育段的古生态与古气候特征,进而搭建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的桥梁;(3)遗迹化石在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特别是为研究生物大灭绝后生态恢复期因没有矿化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实体化石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载体,同时也为研究生物复苏期生态系统状况和大地构造-沉积环境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4)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在遗迹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推动遗迹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生产应用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0.
痕迹相既是岩相古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痕迹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研究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形成机制、保存条件和方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来探讨和分析古代沉积环境的,具有方法简单、可靠程度和精度都比较高的优点,因而在煤田和油、气田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痕迹相的概念痕迹相(又称遗迹相)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赛拉赫A教授在研究了西欧一带由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