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地震诱发的堰塞湖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由于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称为地震堰塞湖。据统计,我国自1856年以来,共计产生141个地震堰塞湖,按照其形成和造成的灾害来看,堰塞湖可以分为3类:高危型堰塞湖、稳态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高危型堰塞湖由于蓄水量大、落差大,往往在形成后几天至几年后会被冲垮,形成严重的地震滞后次生水灾。稳态型堰塞湖(亦称“死湖”),可以存在很长时间且湖积水量很大。即生即消型堰塞湖为震时形成的短时堰塞湖,很快会被后来累积的水体冲毁,一般危害不大。如果简单的用时间来区分堰塞湖的类型,那么在一天或者几天内溃决的是即生即消型堰塞湖;几天至100年溃决的是高危型堰塞湖;溃决时间超过100年者,是稳态型堰塞湖。  相似文献   
42.
为了充分识别和有效减轻滑坡灾害风险,对滇西南南涧(约470 km2)和凤庆—昌宁(约2300 km2)两个研究区开展了基于GIS和专家知识的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评价研究。通过检查模型计算得到的历史滑坡点敏感性值与整个研究区域的滑坡敏感性平均值是否不同来评价本方法的性能,用Z值检查来测试差异的统计显著性。计算结果显示,南涧地区的Z值为4.1,相应的P值小于0.001,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坡敏感性值是该区域滑坡事件发生的良好指标;凤庆—昌宁地区的Z值为8.93,相应的P值小于0.001。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断点法对滑坡敏感性值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滑坡敏感性水平划分成5个等级:极低(0.0~0.001)、较低(0.001~0.051)、中等(0.051~0.394)、较高(0.394~0.557)和极高(0.557~1.0)。敏感性极低和较低的地区没有发现历史滑坡记录;敏感性极高地区的历史滑坡密度约是敏感性较高地区的4倍,约为敏感性中等地区的10倍。凤庆—昌宁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区域专家群中提取的滑坡敏感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知识可以外延到滇西南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43.
44.
通过对北京石花洞石笋TS95 0 1薄片样品的微层灰度显微特征分析 ,初步归纳了亮度变化类型、暗色有机物分布规律和微层层内的亮度变化型式 ,探讨了微层的年层意义 ,建立了伪年层和多年层的基本区分标准 .为利用灰度信息研究古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城市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敬海  聂高众 《地震地质》2014,36(1):196-205
地震应急预案作为地震应急的核心文件之一,存在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在分析地震应急预案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技术。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是地震发生后,为指导地震应急救援,针对具体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方案。阐述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特点及其与地震应急预案的关系。论述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组成,包括:处置方案框架、应急决策知识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介绍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上应用地震应急决策知识修正应急处置方案框架并动态生成处置方案。以地市级为例论述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框架,并介绍地震应急决策知识的组成。从而为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生成与应用奠定基础,该方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地震应急预案的不足。  相似文献   
46.
如何预测地震滑坡道路可通行性空间分布是快速评估中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DT的地震滑坡道路可通行性空间分布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1)定制路段单元,将路段作为地震滑坡道路可通行性评估的基本单元,利用GIS将评估区内的道路划分成路段,制作每条路段两侧180m的缓冲区;(2)对路段进行地震滑坡属性赋值,统计各缓冲区范围内不同地震滑坡敏感性水平的像元数量,将统计结果作为对应路段的地震滑坡属性;(3)路段可通行性空间分布推断,利用MDT模型计算道路可通行性,最后进行地震滑坡道路可通行性空间分布制图。利用该方法对我国2008年汶川MS8.0、2014年鲁甸MS6.5和2012年彝良MS5.6、MS5.7地震灾区进行研究。其中,汶川地震灾区用来进行地震滑坡道路可通行性空间分布快速评估方法的建立和方法有效性的评价,鲁甸地震灾区和彝良地震灾区则用来对所建立方法在相似区域可移植性的评价。通过计算P值来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显著性,并通过计算kappa值来评价模型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7.
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设计探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地震应急联动与紧急救援服务能力是国家地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地震应急联动与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在研究和建设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开展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因此,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的构成、设计和实现方式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根据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的初步设计,对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8.
高建国  聂高众 《地学前缘》1996,3(2):219-223
世界各国灾情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当前各国灾害损失状况和减灾能力的强弱。文中利用各种资料收集到9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地区)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数据,进行了各种分析研究。文中还问答了中国灾情在世界各国灾情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9.
根据《应急物资分类及编码》(GB/T 38565—2020),对震后所需应急救援民生保障物资种类进行梳理,参考地震应急处置经验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地震应急救援基本民生保障物资最低需求标准。对2007年以来有记录的物资投入数据进行梳理统计,采用数值拟合方法构建震后物资需求模型,计算震例模型值、标准值,并对实际值与模型值及实际值与标准值偏离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模型应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0.
基于历史地震中各个烈度的人员死亡率数据,通过拟合分析,发现这些震例从分烈度人员死亡率的角度具有较明显的差别和分组现象,同组内不同震例死亡率的变化率小于50%。分组特征代表了不同组的震例在各个烈度下均有不同的人员死亡率区间,这种分组特点和组间人员死亡率的不同所指示的是这些震例发生区域的抗致死性水平的不同。研究表明:位于同一省份的不同震例的人员死亡率可能出现较大差别,说明即使同省份的不同区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抗致死性水平;而相距甚远的不同省份的震例却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死亡率,说明一些并不相邻的不同区域也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抗致死性水平。本文基于分烈度死亡率拟合直线斜率所代表的死亡率的分组特征,将全国各地的抗致死性水平分为11级,每一级的抗致死性水平都代表了一组分烈度人员死亡率区间。抗致死性水平等级越高,对应的各烈度人员死亡率越低,抗致死性水平与人员死亡率呈现逆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