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作者对渭南黄土剖面连续采取的样品进行了系统的14C和TL年龄测定,测得的14C年龄做了δ13C校正和日历年龄校正,并与SPECMAP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根据测得的年龄,S0底部143cm处的14C年龄为10300aB.P,即全新世起始于10300aB.P.;L1可划分五层,其中L(1-2)和L(1-4)为古土壤层,L(1-2)顶部14C年龄为22000aB.P.,深度为361cm,L(1-4).底部有一层明显的碳酸盐结核,其TL年龄为51910aB.P.,深度为640Cm;L1底部的TL年龄为73000aB.P.,深度为855cm,这便是马兰黄土的起始年龄;S1底部为134500aB.P.,深度为1216cm。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马兰黄土相当于1—4阶段,S1相当于5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应急信息的特征、分类与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苏桂武  聂高众  高建国 《地震》2003,23(3):27-35
在讨论地震应急信息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地震应急信息的基本特征,认为地震应急除具有信息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复杂性、时效性、等级层次性、不完全性和动态变化等特点。之后讨论了地震应急信息的分类体系,认为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得到不同的应急信息分类体系,如信息的生成领域分类、信息的综合水平分类和信息的记录符号分类等;但对于实际工作而言,使用最多的也是实际指导意义最大的分类则是以信息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或所表达的地震应急某方面问题的不同为分类标准。依据这一标准,地震应急信息可分为基础背景类、地震灾害和救灾背景类、法律法规类、预案与规划类、地震对策类、防震减灾示范与演习经验类、地震台网类、应急联络类、历史地震类、地震救灾案例类、救灾能力储备类、震情类、灾情类、应急决策和应急辅助决策类、灾害现场类、救灾物资及人员调配和调动类、社会反应类共17个主要类别。最后分析了信息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表明不同类型的地震应急信息。其在地震应急中的具体功能和主要作用具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逆冲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是评价该类发震构造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重要的NW向强震构造带,该构造带以逆冲错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其组合形式与逆冲强度存在南北差异。通过NE向横向断裂的构造地貌分析,发现横向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根据其与纵向断裂的交接关系,将横向断裂概括为横向分割断裂、横向撕裂断裂和横向转换断裂3种类型,讨论了3类横向断裂在逆冲构造带分段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将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分为独立的3段,并分析了各段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以横向断裂为标志的3分段特点,既体现了段与段之间断裂活动强度、地震破裂强度与步调的差异,又体现了段内地震破裂步调的一致性,表明横向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逆冲构造带的破裂分段,只是横向断裂的类型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新进展王军芝聂高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是当代固体地球科学规模最大的多学科国际合作计划。它自1981年开始实施,迄今已吸引6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我国是最早加入该计划的国家之一。经国际地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中长期综合预报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高众  高建国 《地学前缘》1996,3(2):203-211
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地球某单一圈层内部的孤立行为,而是地球系统各圈层(地、水、气、生、冰)的相互作用加上某些天文因素触发的结果,所以灾害预测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手段的研究。文章从能量的聚集、传递、释放等角度探讨了灾害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及各圈层在其中所起的控制作用,并介绍了我们开展灾害综合预测研究的思路和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是地震应急工作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工作内容,中国的地震应急数据库无论从数据内容上,还是数据库建设涉及面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地震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是近期地震系统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数据库定义、基本数据内容、数据库的作用、建库方法与原则等多方面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进行了阐述,是对前一阶段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的地震动加速度评判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强震记录资料的计算分析,给出一个与地震诱发滑坡关系比较密切的地震动加速度参数--最大临界加速度.分析表明,最大临界加速度与地震滑坡的相关性高于峰值加速度,而且可以消除峰值加速度作为判据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利用汶川地震强震资料建立了该参数在震区的衰减关系,由衰减关系得到的地震滑坡影响区域与汶川地震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史震例数据,通过对不同烈度的人员死亡率的分析发现,人员死亡率与地震烈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人员死亡率随烈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烈度的人员死亡率有各自的分布区间范围,而通过对相邻烈度的人员死亡率的分析发现,相邻烈度人员死亡率存在着1个数量级的倍数关系,一般在10倍左右,在低烈度区域,倍数关系集中于偏向大于10倍的区间范围;在高烈度区域,倍数关系集中于小于10倍的区间范围。在此结果上,基于地震烈度、震级等因素构建了烈度人员死亡率模型,决定系数R2值为0.8667,拟合结果相对较好,能够为后续基于分烈度人员死亡率的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火成岩成因的研究中,但对于一些蚀变较严重的岩石,有时仅通过地球化学分析难以还原岩浆固结的过程。火成岩定量化结构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岩石中矿物的定量分析(诸如晶体粒度分布分析,晶体空间分布分析,以及晶体定向程度分析等),从而反演岩浆固结过程中发生的动力学过程。这种方法很好地避免了蚀变作用对还原岩体形成过程所产生的诸多影响。本文运用火成岩定量化结构分析方法,对新疆莫阿特茂金花岗斑岩体钻孔中10个样品的钾长石斑晶和石英斑晶分别进行分析。尽管这些样品普遍发生了碳酸盐化蚀变作用,定性观察中结构特征也比较均一,但是钾长石和石英斑晶的定量化结构数据及其在钻孔深度(约170 m)范围内的变化趋势显示,茂金花岗斑岩体可能至少由4次脉冲岩浆叠加形成,每股岩浆中心的CSD曲线小晶体缺乏,发生了粗化现象。由于脉冲式岩浆多次注入,导致的温度振荡加剧了矿物粗化。脉冲岩浆中心处斑晶体积含量的增加,可能与岩浆流动过程中对大晶体的影响有关,80 m深度以下脉冲岩浆接触带的斑晶体积含量明显增加,是由于机械压缩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