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91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2.5日均浓度大于150 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属于相对较短的轨迹组,对应的850 hPa高度场特征为从中国西北(新疆)到东南受高压控制,长三角或位于高压底部,或位于两高压之间的均压区。这对PM2.5浓度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82.
越赤道气流与中国天气关系的初步统计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曾中 《气象》1986,12(4):11-14
本文利用1974—1979年的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6—9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850hPa)及高空(200hPa)越赤道气流的主要特征。定义了东半球越赤道气流总量E以及0°—90°E、90°E—180°越赤道气流总量E_1、E_2,分别统计了它们与中国大陆降水、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数以及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在 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2 0 0 0年版 )中国科技期刊 (1372种 )地质与地理学科类中 ,影响因子排序第 2 6名 (表 1) ;被引频次排序第 19名 (表 2 )。表 1  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地质与地理学科类影响因子排序名次期刊名称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1矿床地质 1.4870 .1112第四纪研究 1.195 0 .1963地质学报 0 .8480 .3 5 14地质论评 0 .80 70 .1835地理学报 0 .7810 .13 36地学前缘 0 .65 3 0 .1987岩石学报 0 .62 5 0 .2 0 38岩矿测试 0 .5 670 .0 5 49地质科学 0 .5 13 0 .17910冰川冻土 0 .45 5 0 .10 311岩石…  相似文献   
484.
<正>天然气成藏过程中He的年代累积效应早已被关注(Torgerson,1980;刘文汇,1993;Prinzhofer,2003),同时He的年代累积效应在低温热年代学,地下水测年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在逐渐拓展应用领域(邱楠生,2008;zhou,2004),但油气地质方面研究仍主要用3He/4He比值示踪盆地构造  相似文献   
485.
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三角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 850 h 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三角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三角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相似文献   
486.
据俄罗斯《矿床地质学》2000年第42卷第3期刊登的В.Ч.卡赞斯基等人的文章《额尔康斯克铀矿区形成历史及地质特征》中,在进行区域成矿对比时,把它与东南地洼区赣杭铀矿带进行对比。赣杭铀矿一带呈北东45°~60°方向延伸达600km,宽50~80 km,由40余个矿床组成,在空间上产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洼区)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南地洼区)的结合处。从晚元古代开始,该带发育深大断裂,而且其位置随时间而变,从泥盆系中期到三叠纪为活化的地台体制,然后进入地洼体制或者构造岩浆活化体制[1988,陈国达]。侏罗纪在其范围内或周边地区产生火山构造或者喷发中心,充填了酸性或中性火山岩。赣杭铀矿带成为巨型鄂霍次克—楚科奇—闽浙大陆边缘火山带的旁侧分枝,是太平洋矿带的内带和外带的分界线;在白垩纪,赣杭带轴部又被红色沉积碎屑岩充填,它具有陆内裂谷构造的最终形态特点。 谭克仁供稿 2001.1.19  相似文献   
487.
GPS-RTK技术应用于铁路测量是外业勘测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其应用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在铁路测量中蕴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本文分析了实时动态测量(RTK)的原理、作业模式及其在铁路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8.
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大量进口对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影响,强调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工作者所进行的不懈努力,提出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今后发展的四点意见:(1) 反复宣传地球物理仪器、观测、实验的重要性;(2) 逐步形成对地球物理仪器评价标准的共识;(3) 关注发展高新领域;(4) 营造国内仪器快速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489.
Resting cys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fe cycle for many harmful algal bloom-forming dinoflagellates, and play vital roles in the recurrence and geographical spread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Numerous factor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regulate the formation of resting cysts, although only a few have been proven to be significant. Cyst formation can be induced by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drastic changes in temperature, light, salinity, and nutrient levels, and by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ability of an artificial factor(fine sand particles) to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resting cysts. Fine sand particles were added to cultures of dinoflagellates that are known to produce cysts. The addition of fine sand partic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 the production rate and final yield of cysts in cultures of S crippsiella trochoidea, Biecheleria brevisulcata, and Levanderina fissa(= Gymnodinium fissum, Gyrodinium instriatum, Gyr odinium uncatenum).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the final yield(107-fold) of cysts as a result of sand addition was in S. trochoidea. However, addition of fine sand particles did not induce cyst formation, or barely af fected cyst formation, in A kashiwo san guinea, 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and 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 which are also known to be cyst-producing species. We speculated that addition of s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hances of cell collision, which triggered cyst formation.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test this idea. Importantly,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ddition of fine sand particles is a useful method to obtain a large quantity of cysts in a short time for laboratory studies or tests; for example, if a cyst viability test is being used to assess the eff ectiveness of ships' ballast 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490.
《海洋与湖沼》2019,50(6):1252-1262
多环马格里夫藻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有毒有害藻华原因种。过去30多年里多环马格里夫藻藻华在许多国家频繁暴发且呈快速扩散趋势。过去的研究根据不同地理来源种群在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的显著差别,将其分成4种不同核糖体型(ribotype),即东亚型、菲律宾型、美国/马来西亚型和地中海型。但是,不同核糖体型的种群在形态和超微结构上是否也存在可辨识差异尚未见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从中国青岛胶州湾、美国东海岸和马来西亚近海分离的三株多环马格里夫藻(中国株MPJZBC3、美国株CP1和马来西亚株MPCoKK23)的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基于核糖体大亚基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首先证明了分离自胶州湾的多环马格里夫藻属于东亚核糖体型,而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均属美国/马来西亚型(中国株与美国株及马来西亚株在1523个碱基的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上相似性为93.6%)。但是,在所有常用的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上[细胞大小、单细胞或群体及群体细胞数、上下锥形状、横沟位移度(绕细胞圈数)、纵沟形态、顶沟形态、细胞核位置与形状、染色体形状与数目、叶绿体的形状、结构、数目及分布、淀粉核形态等],中国株与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也即东亚核糖体型和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都没有明显可区分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生活史、休眠孢囊形态和生理学特征(如毒素种类及毒性强弱)以及性别相容性(sexualcompatibility)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比较研究,以获得对不同核糖体型种群的识别性状。在现阶段有害藻华的野外监测中,尤其是对于不同核糖体型种群可能造成的生物入侵的监测和追溯,多环马格里夫藻的鉴定尚必须以核糖体基因序列作为可靠的判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