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91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正>天然气成藏过程中He的年代累积效应早已被关注(Torgerson,1980;刘文汇,1993;Prinzhofer,2003),同时He的年代累积效应在低温热年代学,地下水测年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在逐渐拓展应用领域(邱楠生,2008;zhou,2004),但油气地质方面研究仍主要用3He/4He比值示踪盆地构造  相似文献   
472.
使用多指数模型的 SAR 海冰图像偏差场校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使用多指数模型的SAR 海冰图像入射角偏差场校正的新算法, 该算法先对SAR 图像进行方 位向取平均, 然后用多指数模型对一维校正场建模, 应用熵值最小化方法求取最优的一维校正场, 再用推出的二维 校正场对原始图像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对于SAR 海冰图像的入射角偏差场校正是有效的。与Karvonen 的算法相比, 该算法有更好的校正效果, 且不需要提供像素的入射角信息。  相似文献   
473.
煤矿开采所产生的地表沉降、开裂、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地表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为准确分析矿山开采对地表民房的损坏,从矿山开采造成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矿山开采最大冒落高度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矿山开采引起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最大曲率值、最大倾斜值等因素来研究分析。综合分析认为:引起地表民房损坏的主要原因一是地表民房正处在采动影响范围内;二是开采冒落带与裂隙带高度已经波及至地表,从而引起地表出现沉降与裂缝等现象,引发房屋开裂等损坏现象;三是煤矿采空区所产生的最大曲率值远远大于地表建筑允许变形值。该方法对研究煤矿开采造成地表民房损坏成因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4.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自然条件下演化至不同起始成熟度的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采用热压模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其二次生烃规律.研究表...  相似文献   
475.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深层-超深层油气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川东北普光气田为例,通过烃源(岩)评价及其与原油、储层沥青和天然气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油气藏形成演化与保存过程分析,结合不同类型天然气组分、流体包裹体以及多种烃源生烃模拟等实验数据,对油气来源和成烃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期沉积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深层烃源岩系和主力产层均经历过高温高压环境与高热演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干酪根、以分散和富集状态赋存的可溶有机质,以及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的不溶有机质等多种形式烃源,并普遍存在不同类型烃源、不同成因油气的连续或叠置动态相态转化,及其对油气成藏贡献的接替过程,呈现出"来源的多样性、转化的接替性、过程的多期性和成因的复合性"之油气形成演化特点,提出"多源生烃动态转化"是深层油气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将烃源生气过程延续到更高的演化阶段,有利于深层-超深层条件下油气藏的再充注和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47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在 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2 0 0 0年版 )中国科技期刊 (1372种 )地质与地理学科类中 ,影响因子排序第 2 6名 (表 1) ;被引频次排序第 19名 (表 2 )。表 1  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地质与地理学科类影响因子排序名次期刊名称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1矿床地质 1.4870 .1112第四纪研究 1.195 0 .1963地质学报 0 .8480 .3 5 14地质论评 0 .80 70 .1835地理学报 0 .7810 .13 36地学前缘 0 .65 3 0 .1987岩石学报 0 .62 5 0 .2 0 38岩矿测试 0 .5 670 .0 5 49地质科学 0 .5 13 0 .17910冰川冻土 0 .45 5 0 .10 311岩石…  相似文献   
477.
Great chang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has occurred at the Hailuogou (海螺沟)has retreated 1 822 m in the past 106 years, with an annual mean retreat of 17.2 m, and the front elevation has risen by 300 m since 1823. Comparison of glacier variations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China an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indicates that glacier retreat stages occurred during the warm phase, and vice versa. Mass balance records during 1959/60--2003/04 have shown that the glacier has suffered a constant mass loss of snow and ice. The accumulated mass balance, -10.83 m water equivalent, indicates an annual mean value of -0.24 m water equival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ss balance and temperature is significant, which also indicates that climate warming is the crucial cause of glacier loss.Local hydrological and climatic data demonstrate that runoff from the glacier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seasonally and annually.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rend analysis indicate that ice and snow melted water is the main cause of an increase in the runoff. As the climate has become warmer, changes in the glacier surface morphology have obviously occurred. These include a decrease in glacier thickness, enlargement of glacial caves, and reduction of the size of clefts on the glacier surface. The ablation period has lengthened and the ablation area has expanded. A variety of factors thu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Hailuogou glacier has suffered a rapid loss of snow and ice as a result of climatic warming.  相似文献   
478.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2.5日均浓度大于150 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属于相对较短的轨迹组,对应的850 hPa高度场特征为从中国西北(新疆)到东南受高压控制,长三角或位于高压底部,或位于两高压之间的均压区。这对PM2.5浓度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79.
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特征、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元素与矿物成分分析,研究了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硅质页岩中的脆性矿物石英含量较高,多在45%以上,最高达88%,而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少数页岩样品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同时碳酸盐矿物含量也较高,石英含量则较低。显微镜下发现富含石英的硅质页岩中大多存在大量团块状生物碎屑,并作为骨架颗粒与其他矿物基质胶结在一起,结构致密,而富含黏土矿物的页岩则多具水平层理和纹层理,未见生物碎屑。进一步的显微分析发现,富含石英的硅质页岩中的生物碎屑具有清晰的外形轮廓和圈层状生长结构及放射状针刺结构,显示出明显的硅质生物放射虫的形貌特征,且主要由硅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谱分析结果证实了确属放射虫。多种元素的面分布特征进一步反映出陆源物质的输入较少,而且海底的热液活动也极为有限的特征,指示页岩中硅质主要来源于放射虫生物骨架,为该段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提供了充分证据。放射虫大量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海水中营养元素-溶解态硅富集,浮游藻类在该环境下易于大量勃发,高的初级生产力条件为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放射虫成因的硅质页岩还有利于页岩中原生无机孔隙和次生有机孔隙的保持和保存,对页岩气的富集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0.
Based on observed mass balanc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since September 2008 and ablation data by the expedition team of Tibetan plateau from June to August 1982 at Baishui(白水) Glacier No.1 region,we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degree-day factor(DDF) of the Baishui Glacier No.1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space,time,and temperature,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DDF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lting DDF of ice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with rising temper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