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研究苏联境内火成岩在时间上的分布,可以确定各个时期的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的某些分布特征,在我们看来,这对于了解岩浆活动发育的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兹简单地根据有关材料从前寒武纪开始谈起。古期(太古代和元古代)产  相似文献   
94.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的原位或外来成因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证明,现今所见的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和高压单元中所保留的榴辉岩和其他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仅占5%~10%,它们不是构造  相似文献   
95.
大别-苏鲁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多期构造变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UHP)变质岩的详细构造和岩石学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构造变质演化历史。除前超高压事件外,至少可识别出5个相继发育的构造变质事件或阶段(D_1-D_5)。D_1和 D_2同超高压事件与三叠纪(250~230Ma)中朝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间的大陆深俯冲及碰撞有关,而超高压后的 D_3和 D_4韧性变形及其伴生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和退变质作用事件,则是超高压岩石向中上地壳折返过程中(230~140Ma)发生的。碰撞后形成的 D_4构造,主导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区域尺度的构造格架。第5阶段的构造以摩擦或摩擦-粘性过渡性变形机制为主,并伴随有大规模的未变形的花岗质岩体就位,该期构造热事控制了现今大别-苏鲁地区的地貌学特征。新的构造和岩石学资料并结合可利用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提出一个涉及中朝与扬子克拉通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及相继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表的多期折返构造变质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6.
黔西南盘江大型多层次席状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区调填图基础上研究了分布于滇、黔、桂“金三角”区的大型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通过详细的地质构造制图及不同尺度的构造解析认为,这个逆冲—推覆构造系是于中生代晚期,因扬子地台的组成物质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大规模的运移造成的。它是在相对构造简单地区内,遭受到多层次逆冲—推覆或强烈板内变形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7.
华北北部结晶基底中的大型韧性剪切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韧性剪切带的变质与变形、岩石类型、显微构造特点作了系统描述;并认为大型韧性剪切带是岩石—构造单元的转换边界,是结晶基底的主要构造形式;它控制着区域构造的格局、上古生代活动带的展布、盖层断裂的继承性、各种构造岩及动力变质带的形成;最后对区内北东向和东西二组大型剪切带的区域分布、活动性质、控制作用及其演化历史等,作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98.
99.
本文综述了构造置换的概念,通过典型的实例描述,讨论了置换的过程及其在区域变形分析中的意义。笔者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构造分为5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填图和构造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
许多前寒武纪地区的太古宙—元古宙地壳,都由两个特征截然不同的构造单元组成,即由花岗—绿岩地体构成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块和太古宙—早元古代活动带、褶皱带或造山带组成。后者把克拉通分割开并环绕克拉通改变方位和发生流动。克拉通是相对硬的地块,具有韧性和脆性的变形历史。环绕克拉通的活动带既可以是高应变带和高级变质带,也可以是褶皱的盆地。因之,较韧性的活动带包围着相对硬的克拉通。可以推断,虽然相邻的多角形的硅铝质单个大陆微板块在地幔及主欧拉极控制下曾发生过相对运动,而且由于相互推挤使它们间的共同边界发生了递进变形,但太古宙克拉通最初是彼此分离的。变了形的边界就是现在环绕克拉通的韧性和高应变活动带,它代表了地壳持续性的缺陷;克拉通代表低应变较硬的核和残斑,它们在太古宙以后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克拉通与活动带之间巨型尺度上的关系(如东非)可以与在眼球状片麻岩及糜棱岩中观察到的规模很小的显径—小型尺度上残斑—基质结构相对比。这些构造关系虽然数量级差别很大(10~8),但因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各种不同的中间尺度构造,所以,是完全可以比较的。几何学上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力学—流变学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