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78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多年响应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研究区,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不同输水差异(包括零输水年即2008年、输水极少年即2009年、输水较多年2011年等),对2000-2015年英苏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断面内地下水埋深在各年份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递减趋势,年内个别月具有较大的增幅,另外由于冻土消融等因素影响,地下水埋深在2~3月有一定的增幅;离河较近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具有时间同步性,而离河道较远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在响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本研究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响应时间维持在1 a内;经过多年生态输水过程,英苏监测断面距离河道约750 m范围内地下水平均埋深维持在2~6 m范围内,基本达到植物生长所需地下水埋深水平;另外,综合分析研究断面多年输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响应过程,为获得生态输水过程所带来的最大生态效益,生态输水不仅要保持一定的输水量,还要保持输水年周期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2.
川东北楼房洞洞穴环境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11年8月―2012年6月的实地监测数据,文章报道了川东北楼房洞溶洞系统气温、相对湿度(RH)、CO2体积分数、水体电导率(EC)和pH值等为期近1年的监测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楼房洞洞穴系统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1)洞穴内的气温变化幅度比洞穴外小,洞穴内夏季气温比冬季高出3~5℃;2)在洞穴内,相对湿度在地下河附近小于在水池附近,显示了地下河对洞穴环境的显著影响;3)洞内监测点SLPB和QCMY处的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出现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反映主要受气温控制的特点;4)雨季期间SLPB、QCMY和LZLY处的CO2体积分数出现峰值,是较强的生物呼吸作用、“泵”效应和较弱的通风效应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5)pH值的变化趋势在洞穴内外各监测点一致,原因可能是夏秋季节基岩溶蚀较强所致。6)洞内各监测点的EC值也是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反映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化学溶蚀作用可能是影响离子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第20和第21调查航次,分析测定了东、西赤道太平洋4个站位的颗粒态生物硅浓度及其粒级结构。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采样站各层位颗粒态生物硅(PBSi)总浓度分布范围为5~65 nmol/dm3,东赤道太平洋的调查站位颗粒态生物硅的总浓度平均值达46 nmol/dm3,是西赤道太平洋的近3倍。PBSi的粒径结果显示在东赤道太平洋调查站位0.8~20 μm粒径颗粒是PBSi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高达64%;而在西赤道太平洋2种粒径的生物硅贡献率相当。营养盐分布对PBSi的浓度及粒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硅质泵”的组成结构,是控制大洋生物泵运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4.
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研究水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非常关键. 基于甘肃河西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和灌溉统计数据, 研究了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地表水的不合理分配和耕地的扩展导致了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地下水位的剧烈变化. 1985-2004年区域地下水位以下降为主; 2005-2013年呈现下降和回升两极发展趋势, 冲洪积扇群带地下水最大下降达17.41 m, 而黑河干流沿岸地下水位最大回升了3.3 m, 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加了1.0~3.0 m. 尽管地下水位在2005-2013年表现出回升趋势, 但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系统处于严重负均衡状态, 制定合理的“生态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65.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区连井剖面图及关键岩层的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红-黑岩系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岩层进行了垂向、横向上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北方陆相盆地自西向东铀矿赋存地层的时代由中侏罗世过渡到晚白垩世;晚中生代至少存在6次大规模的富氧红层沉积事件: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中期(Berriasian-Barremian),Ⅲ早白垩世中期(Barrem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中期(Coniacian)和Ⅵ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其中第Ⅰ、Ⅴ和Ⅵ期红层之下沉积了时代相近的黑色层,与之构成"红-黑岩系"的沉积结构,是北方砂岩型铀成矿的3个重要层位。典型盆地内地球化学表明,红层与黑色层的B、Sr和Cu元素含量及Fe~(2+)/Fe~(3+)、B/Ga、Sr/Cu和FeO/MnO比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黑色岩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碳屑、油斑和红层中碳酸盐岩的发育,认为红层为相对较强氧化环境,黑色层为相对较还原环境。连井剖面资料显示红层、黑色层与砂岩型铀矿空间关系密切,铀矿多产于红层与黑色层之间过渡带上,呈板状矿体赋存于灰色、绿灰色砂岩和细砂岩中。一般红层与黑色层垂向距离超过500 m不利于成矿。晚中生代陆相盆地内耦合产出的黑色岩系和红色岩系是古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变形成的垂向分带,前者为铀矿物质沉淀提供了"障",后者为表生流体溶解铀矿提供了"场"。文章初步提出了红-黑岩系垂向环境变化制约着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生石灰膨胀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海珍  高春 《岩土力学》2010,31(4):1253-1256
用生石灰处理软弱地基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手段,生石灰膨胀量的计算是核心问题。为了研究生石灰的膨胀特性,以生石灰和生石灰与水泥的混合料为试样,考虑了磨细度、配合比及约束力等影响因素,进行室内试验,得到了生石灰的膨胀规律,即不论其他影响因素如何变化,生石灰体积膨胀系数 与约束力 总有如下数学关系: ,此关系由试验得出。用于地基处理时,膨胀系数 取决于地基土侧压力系数 、重度 以及深度 ,其关系为: ,该公式可为与生石灰有关的地基处理问题提供更可靠和准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8.
基于对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及沉积沉降特征的研究, 以影响和反映构造稳定及晚期生烃的基底性质、构造变形特征、印支面埋深、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等为依据, 将下扬子区划分为5个一级、17个二级地质结构区。以构造稳定、有效保存及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等为评价标准, 综合评价南黄海中部晚期隆起稳定区(Ⅰ2)、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南通-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2)及太湖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4)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和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金湖-高邮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5)及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古潜山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对于该区海相中古生界勘探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针对富水破碎地层注浆治理过程中传统水泥类材料难以实现注浆加固和堵水同步进行的难题,以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和钢渣微粉为主要原材,成功制备了一种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CGM)。通过与传统水泥材料进行性能对比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测试手段,分析了CGM材料制备工艺、组分含量和浆液制备条件对材料性能的作用规律,并检验了CGM材料的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CGM材料宜采用混合粉磨制备工艺,可显著提高其水化活性,且粉磨时间应不超过45 min。钢渣微粉含量越高,水灰比越大,结石体强度越低,凝结时间越长,水灰比超过1.2:1时,结石体后期会出现干缩。与传统水泥材料相比,CGM材料浆液凝结时间与黏度的环境敏感度低,具有显著的工程适用性和性能优越性。  相似文献   
70.
对于大气层以下的传统可见光天文导航,存在白天日照强烈而无法观测星体,数据缺乏连续性,可观测恒星数量少,无法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等问题.文中设计并探究利用红外探测器焦平面成像技术来取代可见光CCD成像技术的短波红外天文导航方法,分析短波红外波段相对于可见光波段,在大气层内白天观星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的优势,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