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石灰膨胀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海珍  高春 《岩土力学》2010,31(4):1253-1256
用生石灰处理软弱地基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手段,生石灰膨胀量的计算是核心问题。为了研究生石灰的膨胀特性,以生石灰和生石灰与水泥的混合料为试样,考虑了磨细度、配合比及约束力等影响因素,进行室内试验,得到了生石灰的膨胀规律,即不论其他影响因素如何变化,生石灰体积膨胀系数 与约束力 总有如下数学关系: ,此关系由试验得出。用于地基处理时,膨胀系数 取决于地基土侧压力系数 、重度 以及深度 ,其关系为: ,该公式可为与生石灰有关的地基处理问题提供更可靠和准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42.
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列出2007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出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列出1990—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并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43.
为了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定量分析其空间错位关系,以宁夏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错位理论与模型,综合利用熵权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重力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可视化表...  相似文献   
44.
WDC-D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数据的抢救和整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数据抢救和整编的必要性; 介绍了前兆观测数据库的选取及特点; 系统收集了首都圈范围内(包括5省2市)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 并对其进行分析、 整编并入库。 通过WDC-D项目支持, 本专题共抢救和整编了8个单位共304个台站的前兆观测数据, 其中专业台121个, 地方台183 个, 共计1709个测项的344M前兆综合观测数据。 同时, 通过局域网和Internet为研究和分析人员提供了前兆综合观测数据的服务和数据共享。 文中分析了WDC-D项目数据共享服务的几种方式, 即局域网内基于C/S结构的应用、 广域网上基于B/S结构的数据下载服务及图形服务方式, 并简要分析了这几种数据服务方式的优缺点。 最后, 在总结和分析所做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5.
对于大气层以下的传统可见光天文导航,存在白天日照强烈而无法观测星体,数据缺乏连续性,可观测恒星数量少,无法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等问题。文中设计并探究利用红外探测器焦平面成像技术来取代可见光CCD成像技术的短波红外天文导航方法,分析短波红外波段相对于可见光波段,在大气层内白天观星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的优势,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红外探测器的天文导航方法,在太阳辐射较弱的清晨或黄昏等时段,可以成功拍摄到可见光CCD仪器无法观测到的短波红外波段的恒星,对于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夜间短波红外波段的可供观测恒星数量远远多于可见光恒星数量,这对于增加多余观测量,保证连续测量输出,提高天文导航定位定向的精度,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基岩断块山地、波状黄土源(洪积台地),平缓黄土塬(洪积扇裙),阶地等较多实际资料,研究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活动断裂及新构造运动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层状地貌的发育与形成,主要受以盆地带南缘断裂带为主的相关阶状正断层正倾滑活动的控制,盆地带南缘断裂带除产生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外,还由盆边向盆内扩展,并导致盆地带另一侧向北扩张,此活动格局控制和影响了盆地带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地貌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可作为研究活动构造及评估地震危险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47.
华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带应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从本文提供的一个古地震剖面分析,华山山前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可能发生过四次大地震,其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48.
2004年3月12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南坡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冰-岩碎屑流型高速远程滑坡。位于斜坡顶部(高程为4 337~5 350 m)的岩体和冰川块体沿着高陡岩壁向下滑动,在峡谷地形控制下于干河坝内形成体积约11.2×106 m3的滑坡堆积体。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和现场调查,对干河坝冰-岩碎屑流的地貌与堆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阐释了干河坝冰-岩碎屑流发生的成因机制和运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节理裂隙发育、源区冻融作用加剧和历史地震效应是此次地震的诱发因素。地形的坡度变化特征、滑体表面“乘船石”结构及内部岩屑的定向排列表明滑坡的运动过程可分为碰撞破碎阶段和扩散堆积阶段。滑坡堆积区广泛分布的“冰川乳坑”和冰水沉积物暗示堆积体底部松散沉积物减阻或是干河坝冰-岩碎屑流具有远程效应的有利因素。深入理解干河坝冰-岩碎屑流的地貌特征及运动学过程,对揭示高速远程滑坡的超强运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我国西部高寒山区大型滑坡灾害的预测预警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米逗油 《地图》2012,(1):132-133
《航海图》1539年绘制于威尼斯,然而这张图上的内容却与威尼斯甚至整个意大利没有任何关联。它是瑞典天主教神父奥劳斯·马格努斯敬献给威尼斯“最尊贵的君主和大主教”的全景描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张精美地图。  相似文献   
50.
从土壤发生发展的角度,简要综述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进而结合中国西部地区,重点从7个方面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在土壤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提出了新构造运动是土壤形成和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