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基于GIS的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该系统采用VC++和MapInfo公司的控件产品MapX作为主要开发工具,实现了地震应急自动触发、震害预估、辅助决策、地震宣传和相关查询服务等有,是一个有较实用的GIS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3.
南京长江大桥江南铁路引桥附近的可液化地基采用挤密砂桩法进行了加固。加固结束后检测了加固区的土层剪切波速、地面卓越周期;测定了砂土动力特性和抗液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地基加固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文章所提方法与结论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本项工程的加固效果,同时在对液化地基加固效应的评价方法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震现场工作需要, 提出了解决灾情快速采集上报问题的思路, 设计出基于3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的灾情流动采集终端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 利用QuickMap网络地图服务平台提供的GIS运行环境, 采用离线地图解决了在网络通讯困难时的地图下载问题。 经过实际野外测试, 效果良好, 能满足地震现场工作队员的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5.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16.
苏州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虽历经城市改造和时代变迁,但在老城区仍保留了相当数量的老旧民房,它们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后果可能极为严重。本文结合苏州历史地震背景和对苏州老城区房屋现场调查的资料,主要以直管公房为研究对象,按其建筑结构类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和讨论,结合老城区的街区特点,指出苏州老城区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特点及应急救援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对苏州老城区地震灾害及应急救援问题的探讨,引起各地对历史文化名城防震减灾及古迹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对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灾区大量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及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滑坡、 崩塌、 砂土液化、 地裂缝、 地表变形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点, 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发震断裂之间的关系. 极震区和重灾区的崩塌和滑坡特别严重, 是地震巨大破坏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砂土液化点较少, 分布范围和规模有限; 地裂缝和地表变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根据极震区和重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点, 认为芦山地震最有可能的发震断裂为龙门山前山断裂的双石—大川断裂, 也有可能是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的大邑断裂, 还有可能是双石—大川断裂与大邑断裂两者共同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8级巨震基本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至云南的弧形带、新疆西北部的北东向条带、35。N一线和南北带、华北强震区、台湾地震区5个区、带,并常常表现出成对性或优势周期.各区、带的巨震活动可能存在不同的主体力源.在新疆和台湾地区发生8级地震后3~10年华北地区北部可能进入6.5级地震密集的地震活跃时段;7~15年后,江淮地震区就可能进入以6级地震为标志的地震活跃时段.华北地区8级地震对大华北二个分区的地震活动都有显的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