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月球次级坑是月球上的一种地质特征,易与初级坑相混淆,对月表定年影响大,同时对主撞击坑的撞击方向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因此识别和筛选出次级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综合考虑撞击坑空间分布位置和直径关系,选取哥白尼纪5个典型撞击坑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通过总结相关学者对特定形态指标与次级坑定量关系的研究,构建4个形态指标(不规则度、椭圆度、深径比、坑缘高度与直径比)及其参数范围,进行次级坑的智能化识别、提取与空间分布研究。最终识别出次级坑总数量为17 811个,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位置、大小、形状、距离和方向5大类的数据库;并研究了距主坑边缘不同距离范围内次级坑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次级坑主轴方向判定撞击坑入射方向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规模大小上,月海次级坑直径大小主要集中在初级坑直径的(2. 7±0. 11)%以下;月陆次级坑直径大小主要集中在初级坑直径的(3±0. 3)%以下;在空间分布上,月海与月陆次级坑分布规律相一致,次级坑数量占总次级坑数量的90%时,其分布距离是最大分布距离的(57±7)%;②Tycho撞击坑的入射方向为W-E方向,Copernicus撞击坑和Kepler撞击坑的入射方向为SE-NW方向,Aristarchus撞击坑和Jackson撞击坑的入射方向为NW-SE方向。这些认识将对更准确地开展撞击坑撞击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程维明  刘樯漪  申元村 《地理学报》2016,71(7):1255-1261
通过对201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地貌学研究项目的总体状况、项目类型、依托单位、研究区域、人才队伍、研究热点、成果产出、获奖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概括地貌学的研究现状与态势等。结果表明:近5年来,地貌学获得的资助项目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各类研究团队显著壮大;研究系统已由高等院校为主逐渐发展成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并行的格局;不同地域地貌学研究的发展程度、研究对象及热点问题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构造、河流水文、黄土、冰川、风沙等是目前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从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产生效应来看,地貌学研究得到恢复和较快速发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资助项目成果获奖层次高、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玛纳斯河流域50年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典范, 以不同时相的卫星影像、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图为数据源,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 恢复了玛纳斯河流域过去50年来6个时期(1949, 1962, 1976, 1989, 1999和2001年)的绿洲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 按照绿洲年扩张速率, 该流域的绿洲扩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76年为绿洲化阶段, 因人口急剧增加, 耕地面积急剧扩大, 绿洲总面积从1949年的156.385 km2扩张到1976年的3639.491 km2; 1976~2001年为城市化阶段, 耕地面积扩张速率减缓, 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1年绿洲总面积为5042.440 km2. 随着绿洲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大, 大量河水被引入到灌渠或平原水库中, 使进入尾闾湖泊的河水逐渐减少, 并最终导致尾闾湖泊干涸; 同时不合理的灌溉也造成绿洲内部低洼地带的大量耕地出现盐渍化现象, 部分耕地被撂荒. 分析可知, 过去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是由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玛纳斯河下游河水断流以及尾闾湖泊干涸对近距离的沼生植被具有重要影响, 而对较远距离的荒漠植被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比而言, 未来玛纳斯河流域的发展必须解决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关键问题, 这样才能抑制绿洲外部的荒漠化进程和内部盐渍化问题, 促进天山北坡绿洲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04-14发生在青海省玉树的Ms7.1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基于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方法,以坡度、坡向、高程、坡形、地貌类型、断层距和地层岩性为评价因子,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各因子的信息量,分析地质灾害在各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各评价因子图层进行空间建模,将获取的信息量图划分为高度、中度、轻度三级危险区,通过遥感解译研究区实际滑坡分布,与危险性分布图叠加表明:本次研究得出的危险等级与实际的滑坡发生情况相吻合,为灾区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北缘公格尔山地区地形梯度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脉的公格尔山地区为试验区域,基于SRTM-DEM数据,采用线状地形剖面和带状地形剖面的研究方法,对试验区从公格尔山顶到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梯度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地形梯度与隆升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线状地形剖面清晰直观,操作简单;带状剖面法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的地形起伏状况。若将两种方法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区域地形研究,则会获得更好效果。(2)从塔里木盆地到公格尔山顶,地形抬升共分3个梯度:分别是从海拔高度2 000m左右上升到约4 500m,从约4 500m上升到将近6 000m,从将近6000m上升到约7500m。地形抬升的不同梯度可能对应着公格尔山晚新生代地貌形成过程的不同隆升过程;而每个抬升梯度的拐点,则对应着不同隆升过程形成海拔高度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6.
7.
世界森林的数字地球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述彭  程维明 《遥感学报》2001,5(4):321-326
介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FY-1,FY-2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于全球森林资源的分类监测。讨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全球森林资源再分配的新战略。以全球观点,分析贵州省的森林资源特色及其对世界的特殊贡献。评价21世纪中国森林数据库与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9.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浅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查阅分析大量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目前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制图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认为景观分类需要结合实际区域现状 ,采用逐级分类的方法 ;同时利用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以天山北麓为示范区.研制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景观类型图。  相似文献   
10.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lateral shift rate variation of river banks in different periods.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this regard is how to obtain the shift rate of river banks, as gauging stations are deficient for the study of river reaches. The present study selected the Yinchuan Plain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a length of 196 km as a case study, and searched each point of intersection of 153 cross-sections(interval between two adjacent cross-sections was 1.3 km) and river banks in 1975, 1990, 2010 and 2011, which were plotted according to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ose years. Then the shift rates for the points of intersection during 1975–1990, 1990–2010 and 2010–2011 were calculated, as well as the average shift rates for different sections and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 bank of the river reach shifts mostly to the right, with the average shift rates being 36.5 m/a, 27.8 m/a and 61.5 m/a in the three periods, respectively. Contemporarily, the right bank shifts mostly to the right in the first period, while it shifts to the left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eriods, with the average shift rates being 31.7 m/a, 23.1 m/a and 50.8 m/a in the three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hift rates for the left and right banks during the period 1975–2011 are 22.3 m/a and 14.8 m/a, respectively. The bank shift rates for sections A, B and C are different. The shift rate ratio of the left bank in the three sections is 1:7.6:4.6 for shift to the left and 1:1.7:3.8 for shift to the right, while that of the right bank is 1:1.8:1.2 for shift to the left and 1:5.6:17.7 for shift to the right during the period 1975–2011. Obviously, the average shift rate is the least in section A, while it is maximum in section B for shift to the left and in section C for shift to the right.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hift rate is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while the spatial vari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local difference in bank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