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6篇
综合类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综合积分预报方法在四川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震例》提供的前兆异常资料,对1976~1985年期间发生在四川地区的4次6级以上地震应用国家地震局推广的实用化程序巾的综合积分方法对地震三要素进行判定,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文中对方法的某些基本点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调。  相似文献   
12.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1999,(4):7-15
与以往的震例相对相对比,1998年宁蒗6.2级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既有异常幅度大,空间分布上受活动性断裂带控制,时间进程上是准同步起伏,前兆异常与震兆异常配套出现,策观异常与宏观异常配套出现等共性;又有前兆异常十分丰富,异常的空间分布集中,震后效庆十分平衡等个性。  相似文献   
13.
14.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1,(3):1-4,45
通过对地震预测实践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震例总结,提练出一套预报6级以上强震的综合预测决策判据:根据突变异常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预测震级;根据突变异常的准同步涌现和某些外部触发因素预测发震时间;根据综合前兆异常相对集中区中地震活动性异常与前兆异常、宏观异常与微观异常配套出现来预测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程式  姚国干 《内陆地震》1997,11(4):309-315
帕米尔邻近地区(简秒西区)的强震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川滇菱形块体邻近地区(简称东区)西区发生的地震主要为中,深源地震,而东区发生的地震则全部为浅源地震,西区主要的地震能量在本世纪初释放,而东区在滞后了40余年后在本世纪中叶地震能量开始强释放,东,西两区的强震活动频次呈现准同步盛衰起伏,在50~60年代相继达到高潮,80年代以后两区均趋于相对平静,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东,西交替发生的特点,往往是西区先发生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国家地震局攻关研究成果之一——积分综合预报法,对四川省1989年9月22日10时25分小金6.6级地震(31.5°N,102.6°E)进行检验,检验中将小金地震前兆异常按震前认识及震后总结两种情况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小金地震震后总结资料检验效果颇佳,地震三要素均报准,尤其在对发震时间判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检验震前认识的资料,仅震级一项报准。通过上述工作,使我们找出了该方法的长处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地震预报水平而言,积分综合预报法不失为短临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应用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观测值的数学物理特性,采用前兆观测系统的“动态灰箱”分析方法,对川西、滇西部份前兆资料的监测能力与预测能力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对单台的预报地震能力与若干台站综合预报地震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断块运动的观点,对盐源——宁蒗地震孕育发生的介质、构造环境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盐源——丽江块体具有塑性的中生代盖层的构造变形,是在川滇菱形断块向南南东运动过程中,金沙江——红河断裂右旋滑移较快的情况下,前方遇到介质相对坚硬的,基底为刚——半刚性的楚雄块体的阻挡所致。盐源菱块边界断裂的几何形态决定了这一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区综合预报判据和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概论四川地区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强度较大.自公元前111年至1988年6月10日,境内共发生7.0~7.9级地震13次,6.0~6.9级地震42次,5.0~5.9级地震143次.其中1970年以来就发生了7.0~7.9级地震3次,6.0~6.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63次.197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1970年大邑6.3级地震以后,四川省成立地震监测机构,陆续布设了一批地震前兆观测台网。至1984年底,共建成专业地震台30个(其分布见图1),具有包括测震、视电阻率、地磁、水氡,地倾斜,定点重力,电感应力等共计73项前兆观测项目。还建有15个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震蕴育系统演化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式  刘放 《四川地震》1990,(3):10-17
地震蕴育系统是一个能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负熵的开放系统、本文从全球构造的角度,分层次地研究了地震蕴育系统。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震蕴育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的机理。并对天水—龙陵北北东向子系统的减墒有序性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