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用(P)、(S)波速度振幅比求小震机制解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永久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7,23(4):366-374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和仿真后的最大位移振幅比资料分别测定了小震震源机制参数,并对两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表明,二者基本一致,说明直接利用区域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代替最大位移振幅比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首先基于本世纪第五强震活跃幕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图象的结构性转移;二是该区“第一类地震空区”或“空段”的存在及强地震复发周期接近;三是大地形变复测证实监测区内“闭锁段”和“隆起区”的存在;四是在其空段和闭锁段或隆起区近年曾发生注目的中等地震活动;五是测震和其它微观前兆趋势性异常出现,说明所圈定监视区的中期强震危险性存在。本文通过构造活动速率、历史地震计算的复发概率值和测震学及微观前兆异常信度的分析和综合信度运算,探讨了并给出了川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及附近地区的近期分段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2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数理基础、相关性及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万正 《地震学报》1999,21(2):166-174
从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入手,分析了诸参数对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的依赖性和相关性.一类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统计参数,文中共分析了17个;另一类为地震活动分布类参数,即时间、空间、震级分布类参数.分布类参数的存在基础及合理性在于其分布模型的适用性.文中对地震时间、空间、震级的自然概率分布、泊松分布、威布尔(Weibull)分布和分形的解析式进行了形式类比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对余震序列衰减系数P值、H值、震群序列U值、F值和熵值K也作了初步评价,并给出了评价地震活动性参数之间相关性的另一途径,即分析计算输出时序曲线之间的关联度.文中推荐相似性关联度RY1Y2和相对变化斜率关联度GY1Y2作判定量.最后就众多地震活动性参量的筛选与应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4.
程万正 《地震学报》1999,21(2):214-217
当岩体内部含有微观或宏观裂隙时便认为受到损伤(Damage).因为这些内部的裂隙并不总是能简化为一个或数个宏观裂纹,尤其在疲劳和蠕变条件下,宏观断裂前往往在薄弱区出现许多微观裂隙,或存在一个“损伤区”.近年将这类微观裂隙的力学作用理解为连续变量场或损...  相似文献   
25.
四川自贡-隆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四川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并结合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了自贡-隆昌地区三个丛集区域(A、B、C)地震活动与家33井注水压力及注水量的相关性,同时从注水区域及邻区局部应力状态呈现的差异研究其发震机理.结果表明:家33井加压注水对其所在的B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负压注水阶段,注水量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不大,地震活动处于较弱状态;加压注水阶段,在压力持续升高的背景下,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其频次、强度与注水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研究区三次4级地震震源较浅、且均为逆冲型,震源机制节面与其震中附近断层走向一致.基于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统计获得B区震源机制节面走向和P轴方位较A区相对离散;与川东南地区已有应力场结果相比,反演获得的B区主压应力方位较A区扰动偏大,可见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A、B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P轴方位及反演得到的局部区域应力场呈现出的差异,与家33井加压注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基于研究区域地震震相到时资料及地震波数据,给出了两个局部地区地壳介质微动态变化的实例。一个是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域,即A区;另一个是三岔口地区,即B区,该区域为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未发生过大地震,但近年来中小地震频繁。分析A区后发现,在汶川8.0级地震前,部分台站观测的地壳介质微动态出现了中短期异常,震源区正东及北东方向波速升高,反映出地壳介质受到显著挤压而处于硬化阶段;震源区西南方向的波速则比较稳定。分析B区后发现,可能受到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部分台站给出的计算结果在地震前后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
研究给出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下水位、温泉水温、水化学和气体组分观测异常:地下水位观测点20个,汶川8.0级地震前,有4个观测点观测值出现异常,异常台比例P=4/20=0.20;温泉水温观测点26个,出现异常的5个测点,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P=0.19;水氡观测点12个,出现短期异常1个,P=0.08;气体观测点4个,出现异常1个,P=0.25。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汶川8.0级地震前观测到的地下水水位、温泉水温、水化学和气体组分观测异常的地区,不是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异常数量少,异常种类和长、中、短、临异常的配套性不明显。同时给出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四川地区周、月震情会商给出的此类异常项数均值供参阅。  相似文献   
28.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异常观测场地比为6/31=0.19.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所在的川北地区有4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  相似文献   
29.
张致伟  程万正  阮祥  吴朋 《地震学报》2009,31(2):117-127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利用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测震台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地震活动平稳,未出现显著异常增强或平静现象.根据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求出的震源机制解,其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WNE——ESE向,震源断层面呈NE向与NW 向两组节面走向.其中NE向节面呈N50deg;——70deg;E,断面倾角均陡,达60deg;——70deg;,震源力学作用方式多呈逆倾型,少部分呈走滑型.震前地震活动呈现的主压应力方位、震源断面走向及其错动类型,与汶川8.0级地震给出的解是一致的.巨大地震发生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微破裂呈现的平均应力场与主震一致.起始破裂区东侧20km内是紫坪铺水库水域区,这一区域发生小震活动增加的现象处于水库放水的卸载阶段.本文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附近的小震活动,其震源参数表明,震源位于8.0级地震之上的5——14km深度,其震源参数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0.
汶川8.0级地震前紫坪铺水库小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域和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2000年1月1日~2008年5月11日紫坪铺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该区域小震活动持续,地震活动水平为M_L2~3,自2005年9月紫坪铺水库蓄水以来,特别是2008年2月地震活动明显增加,但从长期的序列来看,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仍在区域地震活动的正常起伏范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近3个月内,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差值△σ_(app)普遍大于0,计算得到的视应力总大于其拟合值.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于低应力区,而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差值分布在震中以东地区,局部出现视应力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