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87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Y1井煤系烃源岩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及热解测试结果,结合小波分析的米氏旋回划分结果,系统研究了崖南凹陷Y1井崖三段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表明:①以104和260尺度结合岩芯沉积序列及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将崖三段划分为2个中期和5个短期米氏旋回,垂向上表现为旋回厚度及烃源岩比例向上增大的趋势,中期旋回上部为烃源岩优势发育层位,其中ⅠA2、ⅠA3和ⅠB2为煤系烃源岩发育的优势旋回;②煤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表现为富镜质组、贫惰质组、贫壳质组+腐泥组,镜质组含量为44%~100%,平均为83%,以基质镜质体及镜屑体为主,烃源岩类型以Ⅲ型(腐殖型)有机质为主,少量为Ⅱ2型(腐泥-腐殖型)有机质,烃源岩以产气为主,其成熟度较低,Ro值平均为1.12%,处于生烃阶段初期;③煤系烃源岩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的转化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构造时期、强烈进积作用使得煤系烃源岩保存不全、区域海平面上升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时期、短期旋回小波曲线右偏拐点处为煤系烃源岩相对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32.
33.
电子探针方法在煤岩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作为探测物质组成成分中元素特征的一种有效工具,已成功地应用于地质学研究的许多领域。近几年来,作者在任德贻副教授和金奎励教授的指导下,把电子探针作为煤岩组分研究的一种新手段,在煤岩显微组分识别、组成成分分析及成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本文仅是这些成果中的一小部分,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4.
基于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晋北区 16个原煤样中 43种元素的测试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研究了这些元素的赋存状态 ,并据 4个洗煤厂精煤样与两个模拟洗选实验精煤样的分析 ,探讨了煤中相对富集的有害元素的洗选洁净潜势。结果表明 :1Br与 Ba有较强的有机亲和性 ,Cd、Cs、Zn、Pb与 Hg部分与有机质有关 ,其他元素主要与矿物有关。元素 Mo、P、Pb、Zn、Cs及硫与两种主因子正相关 ,反映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有些在其他岩类中被认为彼此关系不大的元素 ( Be与 S,Sb与碳酸盐矿物 ) ,在煤中却紧密共生。 2多数煤样中矿物主要由粘土矿… 相似文献
35.
36.
煤储层含气性特征及其地质动力学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含气性是煤层气成藏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煤层气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煤层气的富集是生成、储集、封盖保存等方面条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的有力配置,是各种地质动力学条件耦合作用的结果。在阐述我国煤储层含气性区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热动力条件、构造动力条件、沉积动力条件及地下水动力条件4个方面总结了前人关于地质动力学条件控气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单一性等问题,指出全面耦合分析动力学条件是煤层气成藏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7.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主要包括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煤储层的生气作用和储气作用两个方面。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深入剖析了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及其发育历程、煤储层的生气作用与能量聚散,阐明了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对成藏效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对储层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成烃增压致使能量聚集,成为盖层突破作用的主要驱动力,而能量放散则主要是通过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产生、发展。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地质区划结果为:盆地南部的有利区带为阳城和晋城的北部地区,包括潘庄、樊庄、郑庄等地区;盆地中部的有利区带为安泽—沁源地区,位于盆地西斜坡的中南部;盆地北部的可能有利区带为寿阳东南部地区,位于榆次东北部和阳泉西南部之间。 相似文献
38.
煤层气成藏的宏观动力能条件及其地质演化过程--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煤层气成藏维系于其能量平衡系统,宏观上受控于“四场互动”过程,核心是能量的有效传递及其地质选择过程。以沁水盆地为例,对构造动力能、热动力能、地下水动力能等宏观动力能的地质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阐明了不同宏观动力能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动力能及其演化总体经历了4个阶段;热动力能及其演化和由其控制的煤化作用同样经历了4个阶段;地下水动力能及其演化包括3个阶段。其中,燕山中期的剧烈岩浆活动是宏观动力能条件演化的关键时期。以构造动力能为主线,将其他能量场贯穿起来,可知宏观动力能与煤层气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如下:盆地北部阳泉—寿阳区域,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之一,但不利于煤层气高产;盆地南部晋城—阳城及沁水北部区域,不仅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而且利于煤层气高产;盆地中部沁源地区是煤层气成藏和高产的有利区域;盆地东部的屯留—襄垣区域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之一,但不利于煤层气高产。 相似文献
39.
采用自然成熟度系列与其预热残渣系列样品相结合方式, 通过热解模拟方法, 对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显现特征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增高, 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呈规律性后移, 二次生烃作用“死线”位于Ro=4.0 %左右; 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与起始成熟度之差随起始成熟度的增高呈抛物线式演化, 二次生烃的绝对迟滞性和相对迟滞性均呈阶段性演化, 由此可对二次生烃迟滞深度进行预测; 二次生烃半峰宽随起始成熟度呈阶段性演化, 暗示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位于生油高峰附近的烃源岩, 其生烃量可能相对较大.同时, 原始样品平均活化能的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 它们与热解生烃量及二次生烃迟滞性的阶段性演化特征高度吻合, 揭示出二次生烃作用严格受控于反应动力学的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40.
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气浓度极端异常,但重烃气来源至今不甚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对恩洪向斜煤样自然解吸阶段的
密集取样和分析测试,对重烃气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恩洪煤样自然解吸气组分分馏规律明显,重烃气浓度随解吸
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高;在自然解吸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略有变重,重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烷烃气碳同
位素始终呈现为正碳同位素系列;自然解吸气组分浓度与碳同位素组成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但甲烷与重烃气的相关
趋势截然相反。因此,恩洪向斜煤层气主要起源于煤中有机质的热成因,但不排除部分甲烷具有次生生物成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