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从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看树木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在新疆昭苏树轮碳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近280a以来云杉内外CO2浓度比(Ci/Ca),云杉内部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A/g)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分析时段内Ci/Ca相对恒定在0.52左右,暗示树木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基本响应策略;Ci和A/g都有较明显的升高趋势,说明可能有更多的碳被固定在树木之中,进一步分析表明,它们的这种趋势与大气CO2浓度变化有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活动释放的碳有一部分被树木吸收。  相似文献   
942.
雪冰中生物有机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有机酸的研究有助于认识C、H、O等生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有助于认识大气酸雨的形成及其防治 .雪冰是记录大气中生物有机酸过去信息的良好载体 ,对其中生物有机酸记录的研究是认识过去大气中相应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变化 ,认识有机酸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进而恢复过去区域生态、环境乃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雪冰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雪冰中常见的有机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丙酮酸、草酸和羟基乙酸等 ,其中甲酸和乙酸是最主要的两种有机酸类 .过去十多年来 ,雪冰中生物有机酸的研究多集中在格陵兰地区 ,其次是南极 ,最近两年开始向中低纬度的山地冰川转移 .格陵兰冰芯中甲酸、乙酸的平均含量均不足 10ng·g-1,草酸含量则更低 .其有机酸主要来自北半球的森林大火和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释放 ;南极洲雪冰中的甲酸平均含量不足 2ng·g-1,乙酸含量在 0 .15ng·g-1以下 ,它们主要源于不饱和有机物的大气氧化 ;格陵兰冰芯中MSA平均在 5ng·g-1以下 ,而南极洲的MSA平均不低于 7ng·g-1.它们的来源都与海洋浮游生物释放的不饱和有机物有关 .气候的变化影响两极地区生物有机酸的来源 ,进而影响冰芯中有机酸的记录 .我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为中纬度的山地冰川 ,其冰芯中的甲酸、乙酸分别是格陵  相似文献   
943.
陆地表层水贮量变化对海平面上升贡献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大陆表面水贮量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必将引起海平面的变化。然而,陆地表层水贮量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主要讨论了地下水、人工水库、天然湖泊和森林退化对海平面影响的主要研究结果,重新评估了这些因素对海平面贡献的程度,尤其是考虑了中国相关因子的作用。还就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水库深层渗透水、土壤水贮量变化、灌溉蒸腾等对海平面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4.
随着三峡工程、清江隔河岩水库等大型水电工程的兴建和运行,其防汛、水库优化调度、工程施工等对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常规中期预报方法已难以适应目前各行各业的需要。 近年来,宜昌市气象台已逐日接收ECMWF和日本气象厅发布的48~120小时500hPa环流形势和未来3~7天500hPa环流、涡度,850hPa温度、地面气压场预报图,并已接收中国气象局发布的T_(63)中期预报产品,这为预报员如同应用实况天气图作短期天气预报一样制作中期预报创造了条件。基于无格点资料这一实际,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应用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图形信息转化为定量数据的编码方法制作中期降水过程预报。  相似文献   
945.
雪冰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俊英  秦大河 《冰川冻土》1996,18(3):284-288
文章概述了雪冰样品中重金属分析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样品分析中出现的困难,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及雪冰样中重金属分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6.
根据1994年8~9月份在阿拉斯加北坡巴罗地区采集的5类水样(大气降水、河水、湖水、海水和地下水)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本区水体的pH值和电导率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947.
顾宏堪主编的专著《渤黄东海海洋化学》(科学出 版社出版),论述了海区重要无机物、有机物、放射性核 素的分布变化规律及界面转移。全书共分二十章,约  相似文献   
948.
湖泊的浮游动物在种群演替和数量变化方面都有极明显的周期性(Chen et al., 1987)。浮游动物的周期性变化,除受湖泊环境温度、光照的周期性变化等因素外,同时还受到水体的水动力作用影响(陈伟民等,1998)。 王家楫等(1965)对东湖的轮虫数量进行了研究,陈受忠(1965)阐述了东湖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汤匙华指水蚤(Sinoialanub dorri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eus)等都有显著昼夜垂直移动。Evans(1988)等在有关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与水环境关系方面做了研究。但就水动力作用对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的实验研究较少见报道。 为研究水动力作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变化,利用大型生态模拟槽,探讨不同水动力过程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过程和作用途径等,本文作者用模拟水动力的方法对湖泊浮游动物群落演替进行了实验研究,为今后的湖泊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9.
东海近海水质总汞测定中的不确定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分析探讨了东海近海水质总汞测定中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其中,考虑到海洋环境监测的一些特殊性。在建立评定不确定度分量的数学模型时,引入了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并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内拉质量数据(原始平行样测定)资料以A类方式评定量化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的不确定度;同时,以A类或B类的方式对近海水质总汞测定中的其它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是近海水质总汞测定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东海近海水质总汞测定中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约为0.16。  相似文献   
950.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成矿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K-Ar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获得白容矿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K-Ar年龄为16.9±2.4Ma;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2.3±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5±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1.5±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4±0.2Ma;厅宫矿区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4.9±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5±0.3Ma、~(40)Ar/~(39)Ar坪年龄为14.2±0.2Ma,这些年龄表明:石英闪长玢岩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其侵位时间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早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尼木斑岩铜矿田这种复式杂岩体较充分的分异演化有利于含矿热液的集中与逐渐富集成矿。白容斑岩铜矿蚀变矿化二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绢云母的K-Ar年龄为11.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0±0.1Ma,代表了中低温蚀变和矿化末期的年龄。白容矿区绢云母化带的蚀变年龄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基本一致,与厅宫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及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同样基本一致,暗示两个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岩浆结晶冷却与成矿二长花岗斑岩后期热液成矿时间上有重叠。结合前人年龄数据大致确定出白容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限为0.5~5Ma,厅宫为4Ma,冲江为4.5Ma。尼木矿田成矿斑岩~(40)Ar/~(39)Ar年龄晚于冈底斯碰撞后第一次快速隆升时间≈21Ma,15Ma冈底斯中段NS向正断层开始活动,表明含矿斑岩体可能侵位于地壳加厚、冈底斯山大规模隆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弱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下,即斑岩铜矿形成于从南北向挤压隆升到东西向伸展初始发育的过渡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