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通过对山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22年1月8日门源MS 6.9地震原始波形进行分析,测算出88个测震台站的MS、MS7、M(S(BB))等3种面波震级,并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编目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山东地震台网测定门源MS 6.9地震的面波震级MS、MS7、M(S(BB))分别为7.20、7.16、6.96;②M(S(BB))震级的测定方法简单,不同台站之间的偏差较小,一致性较好,适合在地震台网的地震速报中使用。这与震级国家标准GB 17740—2017的规定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及现代两个时期对三省(鲁苏皖)交界区域地震活动特点、规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历史活动周期及小震空区空间演化特征,以不同的角度讨论分析研究了所属区域的震情发展趋势。指出近期(1998年起)形成的空区为孕震空区,且空区周围应力场背景显示增强的态势,并依据历史地震南北迁移特点,认为34°N以南区域为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应注意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13.
利用郯庐断裂带中段附近10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基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分析郯庐断裂带中段深部构造特征。本研究得到,郯庐断裂带中段深部平均快波偏振方向为93.8°,即郯庐断裂带中段深部主张应变(张应力)方向,对照GPS资料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地壳和深部上地幔的形变存在总体的一致性,即郯庐断裂带中段岩石层的形变具有统一特征,地壳与深部上地幔处于相似的应力应变状态中。  相似文献   
14.
地震事件自动判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事件的自动判断是自动定位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本文结合数字波形特征的实际模型,提出了一套符合计算机化运行模式的新方法。对波形进行预处理后采用传统STA/LTA方法、波形延续性、台站集中性三者相结合的判断方法,有效的排除了干扰台站,保证了地震事件自动判断的准确性,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单台地震实时监测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各模块的功能特点.该软件系统采用了基于Morlet小波理论进行震相识别,并且将标准长短时平均能量比方法和MCWT-AIC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地震事件实时监测报警,在数据分析处理中将时频分析技术应用其中,该软件很适合在测震台站与流动台站的单台地震监测与研究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70个宽频带测震台站记录的2022-01-15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原始地震波形数据,从时间域和频率域分析火山喷发地震波的记录特征;通过对20 s优势周期面波进行研究,测算该次火山喷发的地震学震级与地震波辐射能量。研究表明,该次汤加火山喷发的面波震级为M_(S)5.674、能量震级为M_(e)5.704,与GFZ测定震级基本一致,比USGS测定震级小0.126。本次汤加火山爆炸指数(VEI)为5级,但本文测定的地震波辐射能量为8.155×10^(12)J,可见火山喷发以地震波辐射方式释放的能量较少,绝大部分能量以超过1000 km/h的冲击波形式穿过大气层迅速释放到空中,这种能量的快速释放会抑制深部应力的挤压与拉伸。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鲁东—南黄海地块区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以及应变能积累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分析认为,鲁东—南黄海地震区自1839年以来,显示3个中强以上地震密集时段———地震“幕”,当前幕可能还会持续10年左右;根据应变能积累释放图像分析,认为今后3年内本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从空间上认为下一次5.5级地震发生在北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搜集整理了华东地区6个区域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SKS波记录资料, 使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络搜索法, 得到了华东地区157个台站下方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 测算结果表明, 华东地区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主体为NW—SE向、 南部近E—W向, 逐渐呈旋转趋势, 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 其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上地幔, 地壳与沉积层对各向异性影响较小; 研究区内地下浅部与深部物质的运动模式基本一致, 壳幔变形存在垂直连贯变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历史地震和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对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区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后期的能量剩余释放阶段,在此期间将以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为主。由现代地震活动特点分析认为,该区目前处于最近的一个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中的释放阶段,这一阶段还可能持续4年左右,在此释放阶段中有可能发生多次4~5级乃至6级地震,但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近场源地震波形数据,基于剪切波分裂研究,获得山东地区多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反映了该地区构造应力空间分布特征,CHD台和LIS台显示出2个优势偏振方向,揭示山东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受到区域背景应力及局部断裂构造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