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8篇 |
地质学 | 15篇 |
海洋学 | 10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知识溢出区域过程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重要过程,它有充分的空间表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的论文和以“知识经济”为关键词的论文的实证分析,传统理论仅仅用知识缺口来估计溢出强度与实际材料不是很好地符合。在实证分析中发现:(1) 知识溢出不仅与知识缺口有关,而且与地理特征决定的区域需求有关。(2) 类似许多经济地理现象,溢出强度的空间衰减是指数的。(3) 区域需求驱动下的知识因此是主动的而不仅仅是贸易的衍生物。最后,提出了一个知识在区域间溢出强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92.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以秦岭-淮河线、胡焕庸线以及青藏高原外缘为界,可划分为四个大区,即北域、南域、西域和过滤带亚域。以灾害的单位面积失论,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点灾区,另一个重点区位于川、滇、黔、桂交界地段,它以人员的伤亡而突出。如果以灾害发生的总经济损定义灾害规模,则活动的规模中心位于以洞庭-武汉和郑州为两端点的地区。 相似文献
93.
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溢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本文基于新增长理论,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衰减性和溢出与GDP缺口的关系,改进了Conley、Ligon(2003)建立的区域溢出统计分析模型。基于这个模型,计算分析了中国各省区的GDP溢出。分析表明:中国大部分省区的增长溢出是正的,上海对外的增长溢出最大。在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省具有重要的溢出作用。中国西部地区除云南、新疆外,经济溢出基本上是负的。因此推广它们的经验,促进西部经济与东部一体化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分析还建议,将给予新疆的某些政策也给予东北地区,可能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4.
正走进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唐沟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平整后的土地绿色尽染,蓄水池、泵站、沟渠等水利设施一应俱全,吸足了水分和养分的庄稼生机盎然,田地里,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农民,俨然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在以前,这里缺水,田地分散,坡度过大,只能靠挑水灌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都不高,再加上这片区域曾经有许多残次林、撂荒地,土地利用效率非常低,田地的高产根本无从谈起。"还是多亏了土地整治。你看,这 相似文献
95.
气候保护需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实施碳减排政策前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需求进行核算,开发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以支持政府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在介绍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的经济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GIS的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系统的开发过程,给出了应用实例。基于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地计算和查询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未来的能源碳排放需求。基于GIS模块,通过模型用户可以对比不同区域的能源碳排放,并可方便地存储和输出。例如,以江苏省和山东省为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能源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都比江苏省大。模型设置不同的情景分析,给各地政府实施碳减排措施提供决策支持,如以天津市为例,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下对天津未来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此外,系统实现了面向国际谈判需求的多区域合成的碳排放需求估计,为国家参与气候谈判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对高度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在平稳增长趋势下,高度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高峰值和能源碳排放高峰值均出现在2029年。 相似文献
96.
97.
上海的GDP一般增长核算与绿色GDP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引用Barro的增长核算模型和Asheim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上海的经济增长开展了核算研究。研究发现:1)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由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的有效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支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是税收政策干扰了这种增长。2)上海市绿色NNP值低于GDP值,GDP值是绿色NNP值的24倍,在20世纪60、70、80年代一直都维持在3倍以上。目前,上海市的GDP与绿色NNP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2倍左右,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问题的关注,已体现到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3)在目前阶段,绿色GDP不适合单独作为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但是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资源的损耗和对GDP指标不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8.
适度旅游圈时空规模的可计算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立足旅游圈的"组合产品"属性,引入游时和旅径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来衡量旅游圈规模,从而发展适度旅游圈时空规模分析的可计算模型,并对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适度旅游圈规模与游客出行尺度显著正相关,以游览时间(T1,天)表征的适度旅游圈时间规模随游客出行距离(D,km)增加而呈现出T1=0.0715D<'0.5666>的幂函数形式增长;以旅径(ψ,km)测度的适度旅游圈空间规模随游客出行距离增加而呈现为"Y"型模式的分段函数关系,其中当D ≤ 322时,ψ=0,而当D>322时,ψ=253.6 lnD-1464.6.[2]在中国大陆,仅考虑市场因素,距离目的地300 km以内的近程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而300 km以外的市场需求则驱动了旅游圈的形成和扩张,且其规模的增长具有收敛性,就适度旅径而言不宜超过600 km.⑨旅游圈以连续型游时和离散型旅径之间的"时空联动"实现从一个规模状态向另一个规模状态的"跃迁".形成嵌套结构;就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而言,沪苏杭圈和沪宁杭圈已经发展成熟,并分别试图向沪苏黄圈和沪宁黄圈跃迁,而新的沪杭甬圈也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99.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本文讨论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政治疆界的关系、试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人文影响。最后讨论了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00.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